枫香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古一今的两大奇迹,都出在平塘前朝古事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在贵州,曾经“地无三尺平”的殊境,令诸多久远的文化得以留存。绚烂文化的基石,是寻常百姓祖祖辈辈的的日常与劳作。

黔山深处,“非遗”蕴藏丰厚,这些从历史中迤逦而来的人和故事,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牙舟陶传奇

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天眼”落户平塘克度,而年前最先进的陶窑,是在平塘牙舟扎的根。这一古一今的两大奇迹,被崇山峻岭团团围住,却都紧密牵连着山外的大千世界。平塘,因这两大奇迹闻名遐迩。

天眼网络图片

牙舟不算边远,它距平塘县城只有二十六公里,就因出产陶器而名世。早在一两百年前,在闭关锁国的清王朝,牙舟陶就有了外销,靠人背马驮、舟楫漂洋过海,登陆东南亚;民国时期,则大量销往四川、云南、湖南、广西;并有见缝插针的传教士将牙舟陶远送欧洲。小小的牙舟镇,仅制陶的小作坊就有一百多家。当年的红火也许可与今朝媲美。

牙舟陶选自《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贵州卷》

陶窑在这里存在了多长时光?年“大炼钢铁”时,一位杨姓的年轻男子,奉命去砍一株六人合抱的老枫香树当薪柴,搞土法炼钢。他一斧两斧三斧朝枫香树砍去。旋风袭来,他张口一个呵欠,那张大嘴就合不拢了,像戏台上的丑角。结果成了面瘫。当地民众传为奇谈,说是老神树在向刀斧手发威。然而,老神树还是敌不过当年强劲的世风,它终于被砍倒了。人们又掘其根,在树根下却有惊人的发现——一个古代陶窑的遗址。陶窑下有古墓,古墓中竟然还有残陶片。

陶窑网络图片

这一发现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想象,继而进行了科学考证。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洪武年间,明王朝大*入黔,在贵州屯兵屯田。士兵们各展才艺,有江西匠人就将当地的陶瓷技艺带进了牙舟,而这里的粘土和制釉原料均属上乘,于是,就像一棵种子,悄悄萌芽,蓬勃生长。牙舟陶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牙舟陶网络图片

牙舟陶以*、白、绿、紫、棕、褐色为基调,时而有一抹古朴的藏蓝,色如蓝靛。这正是贵州独具的民族民间色彩。牙舟陶以玻璃为基础釉,莹润而富于光泽。釉层因烧制而形成的裂纹,有一种完全不同于瓷器的、独特的自然美,与蜡染的冰纹如同姐妹。传统产品就是乡间常用的碗碟、壶、油灯、烟斗,还有多种动物造型的小口笛。烧制牙舟陶的土窑,依山势建成一排圆弧形的窑洞,窑洞之间相连,匍匐在坡上,被形象地称为“爬坡窑”。

牙舟陶网络图片

一种外来的技艺要能够在本土生根开花,除了自然条件之外,不同文化的融合,是技艺成败的关键。设想,如果来自江西的瓷器匠人,在这里孤芳自赏做瓷器,会是什么结果呢?这里没有高岭土,出不了好瓷器,不可能延续景德镇的辉煌。而这里的粘土却非常适宜烧制陶器。经过一代代工匠的创造传承,牙舟陶鼎立于此。

记得二十年前一次朋友聚会,我在主人家的博古架上见过一个盐辣罐,心想,必定是出土文物才有登上此架的资格吧。朋友们也都聚焦于这件收藏,有人还考证其诞生的年代。主人笑而不言,最后才说,那是一件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牙舟陶。一件现代日常生活器物竟能做得如此古拙,实令人惊异。后来,当我更多地接触了这种陶器,才明白它的古拙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不经意之所为。社会生活已经进入了现代,而牙舟镇那一隅的日子仿佛能回到遥远的时光,在古朴的艺术氛围中,做出了如此“鲜活”的“出土文物”!

牙舟陶选自《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贵州卷》

如果牙舟陶器仅仅停留在实用阶段,那它也许一直就只能生产出粗犷有余的“出土文物”了。而牙舟这片土地上,有丰富的布依族文化资源,那些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蜡染、挑花、刺绣,以其极高的艺术品位感染、熏陶、孕育了逐渐走向成熟的牙舟陶。可以说,牙舟陶是有着“移民血统”的、汉族与布依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它没有平原瓷器的精致、光洁、细腻,却有着高原陶器的粗粝、质朴、典雅。如今,它以自己独特的风姿,屹立在陶瓷艺术的高端平台上。

刘雍雕塑作品网络图片

20世纪80年代贵州美术家的介入,是牙舟陶器史上的大事。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雍曾来到这里,一连数月与陶艺匠人们一道用手工拉坯、切磋技艺,在牙舟陶原有的水牛壶、龙壶、凤壶等古朴造型的基础上,借鉴贵州民间染、织、绣纹样,经过再创造,烧出了一批贵州民族民间特色非常浓郁的美术陶。牙舟的陶艺匠人原本就有民族艺术的雄厚根基,再经美术家的点拨,二者结合如虎添翼,使得牙舟陶又开辟了新的艺术领地。

国家级传承人张禄麒网络图片

然而,外界的介入有得也有失。比如,年有关领导出于事业发展的意图,将厂址从牙舟镇迁到了县城,将手工捏制改为机械生产。行*力量的介入造成了牙舟陶的“水土不服”。民间艺术作品特别讲究“精气神”。老艺人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品的质量。陶厂迁到县城后,老艺人们离开了数十年生活的牙舟,人地生疏,一举一动变得无所适从,创造力也渐渐磨灭。

如今,随着牙舟陶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随着文化产业的兴旺,又诞生了一个个新的牙舟陶作坊、工作室,逐渐雄起在贵州高原。这番兴衰变迁,也是民间工艺所走过的艰辛曲折的历程。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撰文:余未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