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RYAN和我日常详谈,都是围着拿破仑打转。听起来很奇怪吧,对于三岁多的孩子,拿破仑到底有什么样的含义呢?
说起来,小RYAN最早知道拿破仑这个人,是在他以前翻一本姐姐的《看地图游世界名胜》时,看到塌了鼻子的狮身人面像。我跟他解释说,有个法国傻瓜蛋拿破仑,不小心对着石像开炮,把这个鼻子弄塌了。
后来翻到《地图人文版》的法国那一页时,RYAN又问起来右下角的这个人。我就跟他解释,这个就是以前跟你说过的那个把石像鼻子弄塌的傻瓜蛋呀。然后围绕着地图给他解释了一下,拿破仑小时候住在科西嘉岛,后来去了巴黎学习,长大后去埃及打过仗,后来在俄罗斯冻坏了,最后被关到了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这个是相对简单的方位知识,RYAN倒也都可以理解。
后来发现在提到别的题材时,都可以举拿破仑作为例子。比如说,在说到俄罗斯的寒冷的时候,我就给RYAN讲了一下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故事。还告诉他,拿破仑的士兵都是用锡做的纽扣,结果俄罗斯实在太冷了,纽扣变成了粉末,害得法国士兵冻坏了。RYAN也跟着把扣子解开,把衣服敞开怀,果然也觉得风嗖嗖地往里钻。后来RYAN感冒了,老是顺手用手背或袖子揩鼻涕。我又给他讲了拿破仑(故事的主人公也有可能是腓特烈二世)给将*们的衣袖上加钉钮扣,让他们不能乱揩鼻涕的故事,RYAN好笑之余,也学会了尽量用纸来擦鼻涕。
有天走到了中山公园的动物园。RYAN学了地图之后,很关心每种动物的家乡来自哪里。有种欧洲盘羊来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科西嘉岛,于是RYAN就想到了科西嘉岛的拿破仑,也许他小时候也养过欧洲盘羊当宠物呢。
再后来呢,在姐姐的另一本书里翻到了普法战争的画页,“这个大胡子是谁呀?”“哦,拿破仑三世。”“原来有好几个拿破仑呀?那么二世呢?”(RYAN知道这个帝王被称为一世二世的概念,因为他了解过伊丽莎白一世和二世的名称来源)我就跟他解释了一下拿破仑三世、二世和一世的关系。比如说,你伯伯是拿破仑一世,那他的孩子就是拿破仑二世,你就是拿破仑三世。二世早死了,所以你这个三世就当了法国皇帝。“那么,还有拿破仑四世吗?”还真有哦。我就给他说了下那个倒霉*小欧仁路易参加了英国*队,去南非打仗,结果在村子里吃饭时被祖鲁人偷袭打死的故事。
RYAN正好在一本小书《骑士》中看到了偷袭的情节,对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于是跟我反复演练,要求我装成拿破仑四世,然后他躲在沙发后装成祖鲁人来偷袭。甚至春节去金门玩的时候,也到处寻找木棍,自称祖鲁人,埋伏在草丛中去偷袭外婆,多次抢夺零食成功。
这几天在翻地理百科全书时,RYAN问起小行星带那一页,我顺口跟他说了一个故事。那就是45号小行星是按照拿破仑三世的太太欧仁妮的名字命名的。后来法国人发现了这个小行星还有颗卫星,就把它命名为“小王子”,这样拿破仑四世就可以永远绕着母亲旋转了。RYAN太小了,还听不出这个故事里面的悲伤含义,但是至少知道了小行星也是有可能带着卫星旋转的。
所以无意之间,从拿破仑这个人呢,也可以接触到历史、地理、亲属、天文甚至游戏形式。儿童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一些小雪球,慢慢揉成一个个知识的大雪球。这些小雪球并不是随机的,而最好是能够通向各个方面的知识。除了基本的动物植物和材料分类,我感觉著名人物也很适合作为一种小雪球。他们之所以著名,往往是因为他们改变或影响了世界的某些方面。那么,通过了解这些人的故事,孩子就可以从各个角度产生对于这个世界的更感性的接触。
此外再发散一下。一个人的阅读方向,对他的人生道路和精神成长的关系总是有些难以预测的影响,还是以拿破仑为例。记得童年读过一本《拿破仑一世传》,对里面的一段描述印象很深。拿破仑在巴黎少年*校时,一开始读的是普卢塔克的《希腊罗马英雄对传》,特别喜欢里面的那些共和时代的英雄,因此把他们和科西嘉岛的独立英雄保利联系在一起,立志为科西嘉的独立而奋斗。后来他又开始读凯撒的《高卢战记》,从此对这种帝王式的英雄更感兴趣,也开始期待在更大的舞台上驰骋,这种转向对他的人生道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一个思考,就是从男孩女孩的差别来说的。RYAN相对来说是个很斯文的男孩子,但是居然对于这种打斗故事也有浓厚的天生兴趣,对他来说“凶猛”可是个很重要的优点^0^。所以男孩女孩天生的兴趣差异,就带来了对于学科教育的挑战。
比如说,虽然我算是个历史爱好者,但我女儿到现在为止对历史还不太感兴趣。反思起来,男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多少是起源于对历险战斗故事的向往,(传统上的历史故事基本上都是这种内容),所以说对男孩来说更容易切入历史学科,因为在历史上可以看到很多冒险家或者将*,男孩子想成为这样的人是很正常的。但对女性来说,却很难找到这样的人生榜样,除非被宫斗戏洗脑,想当妃子和皇帝谈恋爱^0^,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但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作者,却是两位女性----《八月炮火》的作者芭芭拉塔奇曼和《希腊方式》的作者伊迪丝汉密尔顿。这些历史题材女作家的特点,是对人性的观察入微和对时代精神的独到了解,而不是列举各种数字和战斗场面。所以,她们对历史的兴趣和了解,应当就不是来自孩子气的喊打喊杀,而是通过长期的文化修养而迸发的。所以,就这个学科而已,女生的兴趣如何被引导和激发,也许是个更值得思考的话题。因为从另一方面考虑,如果没有童年基础知识的积累,到了更善于思辨的年龄,却又抓不到思考的着力点了。
在现在的环境下,知识如同空气般无所不在,那么时间有限,关键在于注意力和时间投向哪里,孩子们会自然地选择能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的方向来了解。所以就这点来说,我个人觉得近代史比古代史重要,特别是欧洲近代史。因为欧洲更早进入现代社会,所以比起年前的欧洲,可能年前的中国对我们今人更为疏远,比起十六世纪的伊丽莎白一世,十九世纪的慈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于今天的女孩子更为陌生。此外,阅读经典的西方小说,也是个很不错的切入点。文学即人学,史学也是人学。
REMARKS:这篇只是初步的思考。关于对于幼童而言,什么样的人物是值得了解的,以及对于女孩的人文课程的兴趣引导,希望读者能给予我更多的启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