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寻找中国海
第十一集经略之海(一)
Part1
作者简介
李明春,《中国海洋报》资深记者,原青岛记者站站长、国土资源作协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特聘教授。
年入伍,海*北海舰队,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物理系(今中国海洋大学),年华东师范大学国土班结业。年毕业后分配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任调查船实验室主任,年任原北海分局办公室秘书,年供职《中国海洋报》至退休。撰有新闻、科普、散文、评论、传记、科幻等作品数百万字。
著《海权论衡》、《海洋权益与中国崛起》、《渤海启示录》、《海洋龙脉》、《纵横中国海》、《海洋强国梦》等,传记《一代宗师一赫崇本》,纪实文学《中国深蓝梦》,长篇报告文学《闯海的男人》,长篇小说《红海滩》、《混沌》等30余部。
央视纪录片《中国向阳红一向阳红09》、《蛟龙潜深洋》撰稿,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Part2
《寻找中国海》
《沁园春·龙图腾》
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龙在天。
看*天厚土,英雄辈出,苍茫四海,人杰独行。
炎*子孙,龙脉传承,不朽风流唱伶仃。
龙图腾,上下五千年,神州*灵。
日月潮汐亏盈,物竞天择逐鹿群雄。
叹精卫填海,一勺之羹;
徐福东渡,无药长生;
郑和航海,先驱西洋,唯有碑庙著遗风。
待今朝,亢龙击水怒,中国横空。
中华世纪坛、中国陆域版图、众多人口、高山、平原、河流和大海
”中华世纪坛”是中国20世纪的一个经典的纪念性建筑,可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世纪坛上,*土地上的山川、河流和城市等一一标志在上,而中国海偌大的一片蔚蓝色却被遗忘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色盲吗?
回答是否定的!原因在于习惯了的陆域思维定式。
中国有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可谓“地大”。
中国有占世界第三位的耕地和草原;有占世界第六位的森林和水资源;多种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居世界前列,这就是“物博”。
当我们多年来津津乐道“地大物博”时,却忽视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存在:中国最名符其实的世界冠*,却是占全球近四分之一的13亿人口。
在我们这个东方红,太阳升的国度里,每个人都不愿意打破“地大物博“的梦境。但当13亿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出现时,一切都失去了优势。这时才猛然间发现,打破梦境的正是我们自己。
有人说,中国人想得开:太阳来了月亮走,天上下雨地下流;车到山前必有路,几麻袋地瓜土豆照样能把孩子养大,而那孩子又会象父辈那样去生养下一代。
难道这就是我们的理想吗?
鲁迅先生曾说过,那是“闭了眼睛的自负”。因为众多人口首先会消耗大量资源,更何况“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年7月11日,当世界人口突破50亿之时,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赠送我国一台人口时钟。这时钟能及时报告世界人口数量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在提醒我们:谁来养活中国人!
控制人口的基本国策不能变,中国要从贫困走向发达必须要资源充足,要有发达的经济保障,出路何在?当我们认识到可能降临的危机将会来临时,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历史的责任:经略海洋,发展海洋经济!
Part3
经略之海
世界地理示意图
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受到该国地理位置的直接影响。国家地理位置一般分为数字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治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要素,其本身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既可能为一个国家提供某种机会和条件,也可能严重限制一个国家的某些*策和活动。
01
人类四大文明
在人类的四大文明中,*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墨西哥文明都是内陆大河流域的文明,只有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源头的地中海,既是大河流域又处海洋地带。这一独特的优势泽润了地中海文明,并使这一文明在*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上走在了其它文明源头地区和国家的前面。
02
因此,人类文明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都没有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心几经兴旺,演化变迁,无不发生在沿海地区。可以说,从古代文明的第一个世界经济中心到现代文明的世界经济中心的形成,无不有蔚蓝色的浸润。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未来文明的世界经济中心,仍然是在沿海地区。
大陆时代和大西洋时代
纵观世界经济的历史走向,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时期。
在地中海和大西洋间的近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欧亚大陆来进行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大陆时代。大陆时代正值欧洲中世纪时期,也是东方中华帝国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重心在陆上,国际性的沿海经济活动体现更多的是地区性。
大西洋时代是16世纪至20世纪未的年时间,大西洋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经历了兴起、成熟和衰落的过程。大西洋年经济中心史,在人类社会的*治、经济制度上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迁,完成了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工业文明。有人把这种工业文明称为蓝色文明,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最后格局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沿海经济发生发展的增强趋势,首先是由于沿海经济的国际化而导致的;其次是航海技术的日益进步;再其次是由于生产大型化、集中化的现代生产本身;最后是旧国际经济关系的环境变化导致了新兴工业国的后发崛起。
世界沿海的大都市
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都没能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人类诸多民族却都在自己的母亲河下游建起了特大都市,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必然。
让我们回头看一看中国。
古老的*河似衰老的父亲,它与母亲河长江的地理图形有点像一幅伏羲女娲交构图。这两条大河大江都覆盖了黑格尔涵括的人类三种主要地理环境:干燥的高地及其广阔的草原与高原、平原河流、沿海地区。
世界公认,中国的*河有辉煌的过去。所以西方哲人无法讳言,在公元年左右,若有天外来客,大概会发现地球上精神生命最高级的中心在中国的长安。经历了从炎*战于涿鹿之野,共工怒触不周山,使“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为传统的五千年神国内讧。最后这条古老的*河只有一句话:“天下*河富宁夏”的名谚引为骄傲。
中国沿海城市、上海
再让我们看一看中国海,对于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帝国来说,千里海岸线就像一张满弓,几乎横贯万平公里大地的万里长江就像一支箭,位于箭端的上海,这块同样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崧泽文化的土壤,却注定永远不会成为民族命运之矢锋。因为封闭的古老文明一直在打圈圈。宋之临安,明之金陵都从它身边走过;矗立雷锋塔的西湖与沉没六朝金粉桃花扉的玄武湖,如一颗颗珍珠因内陆文明深深积淀的光芒,照耀得它黯然失色。上海,处在东方地域文明史“临界处境”的最边缘,因此也缠伴了一个民族走向海洋的艰难步履。
长江口、*浦江、上海港
人类文明史还有一个事实,就是古老的东方文明与新兴的西方文明总是以铁血撞击,在中国上海首当其冲地成为了两种文明交叠重合的地域。
上海,是一个迅速生长的怪胎。在诞生时期,它经历了两个教父,一个是大清王朝,一个是操着英语的上帝。而它悠久辽阔的母土和根系,却是那莽莽荡荡的母亲河长江水系。
在巨大的时空里,长江水系深入到了四川盆地乃至青藏高原的大地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被赋予了一种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因此,造就了的这座都市所承受的生命重量、硬度、亮度与辐射是南端珠江水系与北偶黑龙江水系所无法比拟的。正是如此,上海难以先越雷池,承载起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海洋桥头堡的重任。
03
圣赫革勒拿岛、拿破仑
年6月28日,圣赫勒拿岛上,一位看上去目光冷酷而敏锐的囚徒,上身绿衣服,下面是白裤子,丝绸袜子和带结的鞋子,胳膊下夹着一顶三角帽,而胸前佩戴着荣誉*团的勋章。
他就是法兰西皇帝拿破仑。
这一天,拿破仑会见了英国出使大清帝国的使者阿美士德勋爵。这位永生的囚徒,对东方文明古国一直都感到十分新鲜好奇,当他听了来访者的叙述之后,说了一句关于东方睡狮的著名预言:“当中国觉醒时,世界也将为之震撼。”
这话真的被拿破仑言中了,公元年,中国南海边上的一个小渔村醒来了,它就是深圳。深圳是一张白纸,敢为天下先,打开国门走向了蔚蓝。
深圳
深圳的觉醒,是一个民族的觉醒,是人类的一次火山爆发。
*昏与拂晓的走廊是一条从遥远通向未来的精神之路。它是一个象征,更是一个民族命运的显示。深圳以后,上海南京路便成为中国唯一的真正具有历史哲学意义上的精神之路,成为了一条天河。
然而,深圳之路遍布荆棘,充满了无数思想变迁,兴起与激烈斗争的故事。正如雅斯贝格斯所言:”运动越激烈,真理显示的深度可能就越伟大。人类发展中最伟大的现象是在那些跨越时代分界线的变迁中出现的,它们是处在新旧之间的真理。”
深圳,又一种伟大的精神日出现象诞生了,天河成为了一条地平线。而在地平线的边缘,就是一片蔚蓝。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首先看到与地平线相连的蔚蓝色的是我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城市是我国特有的概念名词。因为过去封闭,现在开放而得此名称。我国沿海开放城市是指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之后,于年对外开放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扩大沿海城市权限;二是对来沿海城市投资者,给予优惠*策。发展的战略:一是引进资金和技术改造沿海城市的老企业,使重点企业和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80年代初的水平;二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海外市场份额;三是开发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人口的巨大压力,使中国社会的发展举步维艰,人口暴增已构成中国现代化的“瓶颈”。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大概是一个极好解决人口过剩的突破口。
陆地资源开发
在中国面临巨大人口压力的同时,资源的枯竭同样是另一个巨大的压力。
任何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所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资料显示:在世界能源的储量中,煤炭的供应将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平稳,而石油的前景却十分严峻。目前石油的探明储量将在年以前采尽,中东地区的全部常规石油储量可延续到年;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到年也将耗尽;加上附加储量也只能用到年左右。铀的形势将变得紧张起来,因为大部分探明储量和附加储量将在年前开采光。即使包括推测储量在内,在世界大力发展核能的情况下,到年前全部铀资源也将用完。
据联合国环境能源署提供的资料,年世界人均占有0.24公顷牧场,而35年后这一面积缩小了一半。年地球上尚有12亿公顷耕地,但到了年,有3亿公顷遭侵蚀,另外还有3亿公顷被新的城镇及公路所取代。
既然人类的资源和世界各国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在节约、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陆地资源的同时,寻找新的资源,经略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将是世界各国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的战略课题。
(待续)
文章转自:海洋生态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