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透皮贴剂系列研究一 [复制链接]

1#

透皮贴剂系列研究(一)

目录

1

核心逻辑

2

行业概述

2.1名词解释

2.2贴剂构成

2.3贴剂分类

2.3.1根据基质分类

2.3.2根据药物性质分类

2.3.3根据注册分类

2.4贴剂的优劣势

2.5贴剂应用领域

2.6技术演进

3

行业发展逻辑

4

行业发展历程

5

行业现状

5.1全球市场

5.2原研贴剂

5.3中国市场

5.4国内贴剂产品

5.5*策

5.6国内透皮贴剂申请情况

6

行业发展趋势

7

产业链分析

7.1产业构成

7.2产业链分析

8

竞争格局

9

国内外主要参与者

9.1ALZA

9.2Mylan

9.3LTS

9.4Medherant

9.5泰德制药

9.6绿叶制药

9.7德默高科

9.8新领医药

9.9鑫稳生物

9.10优微生物

9.11乐明药业

10

一级市场融资情况

11

核心逻辑

12

参考文献

01

核心逻辑

?临床价值:透皮贴剂一种非侵略性的给药,具有避免肝脏首过效应、避免胃肠道代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及稳定血药浓度的优势。

?*策导向:《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将包括透皮给药技术在内的改良型新药定义为2类新药,并给予3~4年的监测期限,同时强调了其独特的临床价值。

?市场规模:根据《全球透皮贴剂市场、剂量、价格和临床试验洞察》指出,全球透皮贴剂市场规模将于年超过亿美元。

?透皮贴剂在儿童领域临床价值突出:目前儿童用药,处于吃药靠掰、用量靠猜和小朋友不愿意吃药的困境。透皮贴剂是通过敷贴的方式渗透到身体内部的,安全性会比内服的药物高,并且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可以直接敷贴在皮肤表层,提高了儿童用药的依从性,更容易达到治疗效果。

?上市公司布局:年,九典制药首个透皮贴剂产品洛索洛芬钠获批,成为独家剂型。年实现销售收入8.48亿元,已成为公司拳头产品;年12月,长春高新控股子公司金赛药业绿叶制药附共同签署协议,绿叶瑞士同意授予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利斯的明透皮贴剂单日贴(金斯明?)和多日贴(LY)在中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进口、销售、推广、营销与使用授权产品的独家不可转让的、可分许可的永久商业化权利。

02

行业概述

2.1名词解释

?贴剂:指可粘贴在皮肤上,药物可产生全身性或局部作用的一种薄片状制剂。

?经皮给药:指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经临床批准的疾病治疗或预防目的。

?非甾体抗炎类: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

?芬太尼贴剂:指适应症为本品用于治疗中度到重度慢性疼痛以及那些只能依靠阿片样镇痛药治疗的难消除的疼痛。

?洛索洛芬贴剂:用于骨关节炎,肌肉痛,外伤导致肿胀疼痛的消炎和镇痛的贴剂。

2.2贴剂构成

根据药物控制的装置不同,分为骨架型与储库型。

骨架型,药物透过皮肤可分为三个过程,药物在基质内的扩散、药物在皮肤内的分配以及药物透过皮肤。由皮肤的通透性控制药物的释放,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易生产。

骨架型结构包括,背衬层(backingmembrane)、含有活性物质的支撑层(drug-in-adhesivematrix)、保护层(releaseliner)组成,部分骨架型透皮贴剂还包括黏合层(contactadhesive)。

▲图1:骨架型透皮贴剂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泰山汇整理

储库型由储库与皮肤间的膜控制药物的释放,处方灵活性好但生产工艺较复杂。

储库型透皮贴剂通常由背衬层(backingmembrane)、储库(drugreservoir)、控释膜(controlledreleasemembrane)、黏合层(contactadhesive)、保护层(releaseliner)组成。

▲图2:储库型透皮贴剂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泰山汇整理

2.3贴剂分类

2.3.1

根据基质分类

?铅贴剂(铅膏药):指药料用植物油炸取成分后,与铅丹化合而成半固体或固体状制品。在基质上加入主要药物,疗效更为提高。此剂型亦为现时常用剂型之一。

?松香膏:这是一类无铅贴剂,系用松香和油脂类为基质,与药物合成的硬膏剂。

?橡胶硬膏:又称“橡皮膏”,以橡胶为基质,制作而成的一类含药或不含药的外用制剂。

?巴布膏剂(凝胶贴剂):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属于新型经皮给药剂型的一种。

?透皮贴剂:以高分子聚合物及高分子控释材料制成,药物可通过皮肤表面能将药物输送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起全身作用的薄片状制剂。

2.3.2

根据药物性质分类

?化药贴剂:药物储库为化学药物的贴剂

?中成药贴剂:药物储库为中成药的贴剂

2.3.3

根据注册分类

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一类医疗器械包括橡皮膏、透气胶带。

2.4贴剂的优劣势

优势:贴剂可以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利于提高疗效;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副作用,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通过改变给药面积可以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中断给药。

劣势:药物起效慢,一般给药后几小时才能起效。而且,很多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比如,贴剂和口服制剂的比较。

▲表1:贴剂与口服制剂比较

资料来源:泰山汇整理

2.5贴剂应用领域

贴剂产品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例如用于缓解各种疼痛、补充和调节激素水平、心脑血管的长期给药、治疗神经系统病变、戒烟、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等方面。

▲表2:贴剂应用领域

资料来源:泰山汇整理

2.6技术演进

经皮给药(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TDDS),是剂学研究中热门与新兴的制剂给药技术。由于其具有其他给药技术没有的特点,如顺应性、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肝肠首过效应及提高用药安全的特点。

经皮给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的TDDS非常依赖于药物的属性,只有低分子量、亲脂、低剂量的药物才能作为候选药物;但上述候选药物数量和用药功能有限,因此随着该剂型的药用需求的日益增长。

第二代TDDS中应用了促透增强技术,其中包括了使用化学促进剂、离子导入等,这些技术使得一些亲水性的药物具有透过皮肤的能力,从而被开发成TDDS,但单纯使用促透技术大分子的经皮给药仍无法解决,因此随着微米、纳米级工艺的出现。

第三代TDDS利用了微针、超声、微晶磨皮等技术,使得大分子药物甚至是疫苗具有了皮肤透过能力,而成功开发了具有潜在价值的TDDS新产品。

03

行业发展逻辑

?临床价值:经皮给药是口服及注射外的第三大给药系统,与口服和注射相比,经皮给药系统(TDDS)具有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保持恒定血药浓度,较少副作用,增加用药顺应性等优势。

?研发优势:其他注射、口服给药方式的药物研发周期长,通常新药从立项到上市销售至少8-10年。根据某业内资深从业人员表述,贴剂的桥接方案及数据表现优秀,研发周期比其他药物研发周期可以缩短2-3年。

?特殊人群用药:贴剂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用药,有利于特殊人群,如吞咽困难、肝肾功能损坏和老年患者,提高患者用药的顺应性。

04

行业发展历程

贴剂的发展,经历了从局部治疗作用到全身治疗作用。

▲图3:行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泰山汇整理

05

行业现状

5.1全球市场

根据《全球透皮贴剂市场、剂量、价格和临床试验洞察》指出,全球透皮贴剂市场规模将于年超过亿美元。

迄今为止,全球已有50多种透皮贴片制剂获得批准,适用于多种疾病治疗,包括偏头痛、荷尔蒙失调、疼痛、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还可以用于戒烟。尼古丁贴片目前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可以阻止戒烟者在戒烟时对尼古丁的需求。

5.2原研贴剂

▲表3: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产品

资料来源:泰山汇整理

5.3中国市场

中国贴剂市场,分为新型贴剂和传统贴膏剂两种。其中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于美国和日本的新型贴剂。我国以橡皮膏、黑膏药等为代表的传统贴膏剂同样属于经皮给药范畴,拥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但我国传统贴膏剂以中成药为主,在透皮技术上落后,存在载药量低、药理不明、副作用大等问题。贴剂市场驱动因素如下:

化药贴剂代替中成药贴剂

根据医院的数据显示,-年,贴膏的使用量从万贴增加至万帖,CAGR为13.4%,从使用领域来看,中药贴膏使用占比从64.5%下降至35%,骨骼与肌肉用药从31.9%提升至64.1%。

▲图4:医院贴膏剂使用量(百万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医院的数据贴膏销售额从3.5亿元增加至7.8亿元,CAGR为17.5%,中药贴膏销售占比从56.9%下降至26.4%,骨骼与肌肉用药从41.6%提升至69.2%。

▲图5:医院贴膏剂销售额(百万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外用镇痛药市场规模超亿,凝胶贴膏产品占比快速上升。

根据米内网数据,年我国外用镇痛药市场规模超过亿元,预计年将进一步扩容。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外用镇痛药销售额Top5中,泰德的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排在首位,是唯一上榜的凝胶贴膏剂型,且增速最高;

此外,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在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年增长率超过40%,在零售端外用镇痛药产品排名由年的第28位上升至年的第13位,年有望上升至第11位。

5.4国内贴剂产品

国内贴剂以中成药贴剂为主。

▲表4:国内贴剂产品

资料来源:泰山汇整理

5.5*策

年3月份生效的《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将包括透皮给药技术在内的改良型新药定义为2类新药,并给予3~4年的监测期限,同时强调了其独特的临床价值,且与低水平改变药物剂型、给药途径或改酸根碱基成酯类等新药进行区分,大力支持其发展。

年12月发布的优先审评意见将使用先进制剂技术、创新治疗手段、具有明显治疗优势的药品注册申请纳入优先审评范围,同时也在多项*策中明确支持创新制剂的发展。

▲表5:创新药部分支持*策

资料来源:泰山汇整理

5.6国内透皮贴剂申请情况

.5-.1CDE受理贴剂品种,如下表。

▲表6:CDE受理或正在受理贴剂

资料来源:泰山汇整理

06

行业发展趋势

?*策指导: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化学仿制药透皮贴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年第52号),为透皮贴剂化学仿制药研发,提供可参考的技术标准。

?中药:中药逐渐受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