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小伙伴们,关于自己的家乡知多少?小七通过旧书内容与你们分享:
澄江镇。
始兴县辖镇。在县境东部、澄江上游。面积平方公里。人口1.47万。镇以河名。
建国前属跃溪乡,年属始兴县三区,年设澄江乡,年属南雄县始兴公社,年设澄江公社,属始兴县,年设区,年建镇。
属中低山区。主种稻,兼种花生、油菜、豆类等;林产松、杉、杂木、毛竹、松脂。特产香菇。有钨、锡、铁、稀土等矿。省属石人嶂矿分矿场设此。办有瓷厂和农机修造厂。游览地有南石岩。
镇区在县城东南26公里、澄江河上游沿岸。人口。聚落沿澄江河两岸成块状分布,多砖瓦平房,有木器加工和松香厂,有林业站、松香收购站等单位。逢阳历三、六、九日为圩日,赶集者达人,有竹笋、香菇等交易。通汽车。
方洞。在始兴县城东偏南30公里。属澄江镇。人口。以地形命名。
聚落沿山麓缓坡而建,呈分散块状,砖瓦木平房。以林为主,香菇、土纸是主要特产。富野生动物。有清顺治五年(年)所建的罗马天主教堂。
有小水电站。始兴至方洞公路终点站。
香木岭。原名桅石坑。在始兴县城东32公里。属澄江镇。人口。相传村内所产杉木,质坚硬,有香味,故得名。
聚落沿山坡呈分散块状,砖瓦木平房。富林木资源,竹、木是主要经济收入。主种稻。香菇、木耳、土纸是主要土产。
*屋。旧名水环江。在始兴县城东23公里。属澄江镇。人口。因澄江河自东向西环村流过,得水环江名。后因村民多*姓,改称*屋。
聚落建在峒田内星分散块状,多砖瓦木平房。竹、木资源较丰富,主种稻,产香菇。有钨矿。始兴至澄江公路经此。
碗厂下。在始兴县城东偏南26公里。属澄江镇。人口。清乾隆元年(年)吴姓在此建村,因以瓷碗制作为主业,并办碗厂得名。
聚落沿山麓星分散块状,砖瓦木平房。农、林并重,主种稻。森林资源较丰。有钨、锡等矿。村南原有九龙庵,现已毁。有公路通县城。
罗坝镇。
始兴县辖镇。在县境东部、墨江支流罗坝河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人口1.03万。镇以驻地名。
民国时属溯源乡,年属始兴县四区,年属三区,年设罗坝乡。年属始兴公社,年设罗坝公社,年设区,年建镇。
属山区,罗坝河两岸较平。主种稻,林产竹、木、香菇、冬笋等,有钨、锡等矿,石人嶂矿分矿场设此。有初级中学及卫生院、电影院等。镇区在县城东南17.5公里、罗坝河中游河畔。人口。
初称石灰坪圩,内有大片河滩地,后更名罗坝。“罗”作山地、山涌解,“坝”即滩地,“罗坝”即山野中的滩地。聚落沿公路呈块状,多砖混结构楼房。
主街与公路直交。有木器加工厂。逢阳历:二、五、八为圩日,赶集者二、三千人。有木制品、药材和一般农副产品交易。始兴至都亨公路经此。
角田。在始兴县城东南19公里。属罗坝镇。含范屋朱屋等4个居民点。人口。旧有角田圩,后迁罗坝。
聚落沿罗坝河呈分散块状,砖瓦木平房。主种稻。采矿、伐木是主要经济来源。有界术厂。始兴至都亨公路经此。
南蛇坑。俗名南城亨。在始兴县城南18公里。属罗坝镇。人口。因村后山丘延绵,似蛇形,村处山谷(俗称坑)得名。
聚落沿山谷呈片状,砖瓦术平房。主种稻,兼种花生、柑橘等。附医院。简易公路通县城。
淋头。在始兴县城东南16公里。属罗坝镇。人口。明嘉靖六年(年)刘姓由福建上杭县迁此。
聚落沿山麓呈块状,多砖瓦木平房。主种稻,兼种桑养蚕。有简易公路通县城。
隘子镇。
始兴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面积.8平方公里。人口1.73万。因镇区东北角有山隘得名。
清属清化乡,年属始兴县五区,年属四区,年设隘子乡,年属跃进公社,年属始兴公社,年属清化公社,年析置隘子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属中低山区。以林为主,省重点林区,产松、杉、杂木。主种稻。产冬菇、木耳等。镇内石头塘村,是唐朝宰相张九龄故乡。
镇区在县城南35公里、清化河畔。人口。聚落块状,多砖瓦房,有木器加工和香菇菌种厂。逢阳历三、六、九为圩日,赶集者二、三千人。以香菇、木耳等土产交易为主。有简易公路接南始线。
千家镇。在始兴县城南36公里。属隘子镇。人口。明正统三年(年)杜、官两姓先后由福建迁此。因人多屋密得名。
聚落沿缓坡呈不规则片、块状,多砖瓦木二层楼房。以农为主,兼营林业,主种稻。历史上盛产木材和香菇。简易公路连始兴至南龙干线。
石头塘。在始兴县城南37公里、律水南岸。属隘子镇。人口。因村旁有一大石,中间凹下,常积水成塘得名。
聚落沿山坡成片状,砖瓦木平房。主种稻。伐术是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村前有文献公祠,唐宰相张九龄故里。有简易公路。
冷洞。曾名好峒村。在始兴县城南22公里、榜坑嶂西麓。属隘子镇。人口。明崇祯元年(年)邹姓迁此。因村处山间小盆地,垌田平整,四周苍松秀色,故取好垌村名。后因山高气温低,遂改称现名。
聚落沿山坡呈不规则块状,多砖瓦木平房。农、林并举,主种稻,盛产香菇竹笋及松香。有小水电站。
彩岭。又名矮岭村。在始兴县城南32公里、尖峰笔(山)西侧。属隘子镇。人口。因四周山岭松、杉秀色得名。唐贞观年间(-)韶州别驾、张九龄曾祖父张君*第二十七世孙文纲迁居此地。
聚落沿山坡上呈片状,砖瓦平房。农、林并重,主种稻,产香菇、术耳。北伐将领张发奎故里。有年张发奎出资兴建“风度学校”,年该校曾组建风度抗日自卫大队。村东有温泉。公路通县城。
以上为上世纪90年代韶关市的概况,上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有目共睹,未来也一定会迎“南”而上,“粤”来越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