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午后,德江县枫香溪镇,阳光温暖和煦。枫香溪会议纪念碑矗立,会议会址牌坊、门楼庄严肃穆,祥和安宁。
“贺*长,咱老百姓现在都过上了幸福生活。”会址内,一位胡须花白的老人对着贺龙、关向应等人的雕像,回顾着这里的烽火岁月。
年过九旬,语调铿锵,老先生名叫*金如,枫香溪社区人。
“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第三*到达枫香溪,他们在此召开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枫香溪)会议,进行一系列武装斗争,让人民群众得以当家作主。”*老先生把话题转移到峥嵘过往。
德江干部到枫香溪会议纪念碑前开展*史学习教育。田勇摄
辗转千里建*权解放群众分田地
“受地主剥削压迫,贫穷百姓缺衣少食,苦不堪言。”*金如说,枫香溪会议后,穷苦百姓从此得以翻身。
山岳连绵,乌江贯穿,封建剥削、民族压迫严重。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黔东苏区,各族人民迫切希望翻身作主。
年6月,红*来到枫香溪,受国民*反动宣传的影响,地主官僚纷纷逃跑,部分群众也向山坳里躲避,红*队伍不受“待见”。
“我们一到,群众都跑光了,这说明群众对我们不了解,工作得从头做起。”关向应在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想在川黔边站住脚,必须夯实群众基础建立根据地。
于是红三*下令干部杨秀山、范中祥分别担任七、九两师宣传队长,负责创建黔东根据地宣传发动任务,立即分赴德江枫香溪、张家湾、徐家岩以及沿河县谯家铺、铅厂坝、甘溪、上坝、淇滩、白石溪,印江的沙子坡等地,召开“茅山会”“悄悄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
德江县枫香溪镇枫香溪会议会址
宣传队以武装斗争为先导,把以中国工农红*第三**治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革命*事委员会等名义印制的《中国工农红*的任务和纪律》、《农民协会的纲领及章程草案》以及《致贵州印江、德江、务川、沿河各县神坛诸同志书》等文告贴满所到的每个村寨。
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反映广大工人农民的愿望。文告阐明红*是工人农民自己的队伍,是为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反动*权而战斗,是为了把土地分给农民而战斗。
另外,宣传队千方百计接近贫农,宣传共产*和红*的方针*策,把打仗时缴获的布匹、衣服和地主土豪的粮食,分发给缺衣少穿的群众。并帮助他们种田、挑水,修补房屋、饲喂牲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群众逐渐消除戒心。红*组织群众,成立农民协会、雇农工会、农民小组等,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了区革命委员会和乡苏维埃。
6月26日,红三*在枫香溪建立了黔东苏区第一个革命*权——枫香溪区革命委员会。接着,在红*队伍的帮助下,黔东17个区革命委员会和多个乡苏维埃*府也陆续建立起来。
黔东苏区基本形成后,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帷幕从此拉开。农民千百年来渴望的解放自此得以实现,根据地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史料记载,红三*在黔东地区站稳脚跟后,收编和改造当地“神兵”队伍近人,组建沿河、黔东、印江、德江、川黔边5个独立团和30多区、乡游击队,先后奔袭淇滩、初战木*、攻冉家祠、再战木*、三下沿河,打破了敌人的“围剿”。
使湘赣苏区转移后,屡遭挫折的红六*团顺利向黔东苏区进发与红三*胜利会师,结成一个团结战斗力量。从而孕育中国工农红*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坚实基础。
填潭筑井解民渴千古留名传佳话
涓涓清泉长流不息,滋润着一方土地。在枫香溪社区的四面坡脚下,9棵杨柳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树群边,一口水井格外引人注目。
史料记载,水井是红三*团进驻枫香溪期后,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难而筑。后来,大家为铭记恩情,故将其命名为“红*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红*筑井解民忧的佳话也似长流的井水般代代相传。
据当地人介绍,枫香溪社区的寨子坐落于山腰之上,过去偏僻落后,饮水困难。虽有河流从山脚流过,但沿着山路下河挑一担水,一个来回至少得花一个小时。
在村子不远处的四面坡脚下有一处水源,只是水出来之后,周围就会形成一片沼泽地。每到夏天,泥潭表面看似干裂能站得住人,可一旦走进去,就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相传有一年,一大户人家的水牛为觅食青草向泥潭径直走去,可草还没吃着,整个身子便慢慢陷了下去。村里的人们闻讯赶来,只见水牛挣扎,却无力施救。
为吃上轻松水,村民们曾无数次想过办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自从水牛陷下去之后,大家便终止了引水的想法,老老实实下河挑水。
饮水难成为当地群众无法治愈的心病。年6月19日,红三*从沿河县城抵达枫香溪后,饮水问题随之迎来转机。
“一定要为群众办多办实事”,在枫香溪期间,贺龙了解到当地群众的用水之苦后,便召集部队开会商讨解决办法。可听村民们说得那样神乎,大家开始议论纷纷:“人家祖祖辈辈都没想到解决办法,我们红*又能有什么好招数呢?”
贺龙说,“明天你们安排一个班的人去了解情况,无论如何也要让乡亲们喝上水。如果我们连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我们怎么取信于民,怎么去打国民*反动派?”命令一下,一个班的人便前去打探究竟。
填潭筑井,解民水困。士兵分析现场后,决定运来石头填潭筑井,但一连几天过去都没见转变。后来,随着前面抛下的石头越堆越多,后面扔进的石头便不再下陷,于是,他大家一鼓作气,继续抛石填潭。
通过数日的锲而不舍,士兵们终于在沼泽地里修建了一口长3米、宽1.5米的水井。为保障群众安全,还在水井周围铺上石板。
从此,当地群众饮水之盼照进现实,大家由衷地感谢红*为他们办了一个大好事,解决了几代人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红*井
历史远去,时光安泰。红*井,经历风雨87载,默默见证着这里的峥嵘岁月和*民鱼水之情。
老区子弟多壮志从*报国践诺言
“我有个大朋友,叫贺龙。”
“他手中拿着一根烟杆,说两句话又吸上几口,一股股烟雾好呛人!”
回忆起儿时与红三*结缘,*金如老人依然历历在目。贺龙率领红三*到枫香溪时他只有7岁。
*老先生的一生,也因这段红色情缘而不平凡。他讲述了自己的从*经历。
“当时贺龙*长带部队来到这里,就在会址院坝做饭,炊事班的同志给了我一块锅巴,问我长大后要不要去参*。”*金如说,“当时我年纪尚幼好多话没大听懂,但他们说红*是咱穷人的队伍,这句话我听懂了。”
老区子弟多壮志从*报国践诺言。这块锅巴就像一粒“火种”在*金如幼小的心底萌芽,支撑起他的从*报国梦。
时光荏苒,龆龀稚子变成了翩翩少年。“没有先辈们的流血和牺牲,就没有安稳和平的幸福生活。”*金如说:“长大后我接过‘接力棒’,应征入伍,还走上了上甘岭战场。”
男儿立志出乡关,六年*旅接力革命精神。年,全国上下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21岁正值壮年的*金如发扬红色精神,背上行囊,义无反顾地走上从*路。
*金如先后在德江煎茶和玉屏县服役近三个月,最后去了河北保定。在保定训练两个月,便跟随部队 进入朝鲜战场参加上甘岭战役。
德江干部到枫香溪会议纪念碑前开展*史学习教育。田勇摄
“在朝鲜战场,我在后勤部队服役,负责枪支弹药管理等工作。”*金如介绍,他年停战回国,三年后从部队转业返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枫香溪镇枫溪村大队担任民兵连长,守护这块炙热的革命圣地,传承、弘扬着红*精神。
在*家,参*报国的不仅是*金如。受枫香溪会议红色文化的熏陶,他的伯父、叔叔都曾应征入伍,成为光荣*人。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不凡是生命的追求。忆峥嵘过往,老人语调激昂,他说如果能重返少年,依然会选择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从*报国。
革命精神薪火传扬帆时代谱新篇
岁月更迭,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进入新时代,德江县干部群众传承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带着老区人民甩开膀子苦干实干擘画幸福生活,处处呈现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德江城区新貌。德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冯胜彦摄
“以前缺衣少食,如今不愁吃穿。”*金如说,通过几代人风雨数十年的干事创业,广袤的德江大地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生活以前不敢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德江发展之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走过极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笃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德江12.4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撕掉德江千百年来绝对贫困标签。
枫香溪镇农村新貌。德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冯胜彦摄
年,德江县在全省第二方阵经济综合测评排第9位。年末,地区生产总值达.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元、元。
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县公路总里程达.7公里,二级公路通城达乡,农村公路进村入户,形成外联内畅路网格局。
赓续革命精神,德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张蓝图绘到底,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十三五”期间,德江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9万户、“五改一化”6.4万户。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1个,3.52万人搬出大山喜迁新居。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个,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德江县枫香溪镇茶园绿意盎然。德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冯胜彦摄
过去五年,肉牛、花椒、天麻、脐橙、核桃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全县建成规模肉牛养殖场个,累计出栏肉牛18.42万头。建成茶园17.71万亩、花椒16.4万亩,果园12.5万亩,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91家,创建省级以上示范社24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亿元。
德江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助推群众致富增收
城市“颜值”“气质”大幅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的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崛起。德江建成武陵陶缘、乌江秘境2个4A级景区,五彩洋山河、白果坨湿地公园2个3A级景区,累计实现旅游接待人数.5万人次、旅游收入79.02亿元。
如今行走德江,所到之处,无不展现出一派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欣欣向荣景象。展望未来,风劲潮涌,德江县将赓续红色革命精神,扬帆逐浪开启更加幸福美好的新征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田勇
编辑胡锐
编审田旻佳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