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钱舍人书问眼疾》[唐]白居易春来眼暗少心情,点尽黄连尚未平。唯得君书胜得药,开缄未读眼先明。
黄连,这一传统中药瑰宝,自古便在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唐代诗人白居易便曾以黄连为药,治疗眼疾,体现了其独特的外用价值。黄连的苦味深入人心,“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俗语更是广为人知。然而,黄连的苦并非无用之苦,而是其作为良药的一种独特表现。
黄连的苦,源自其丰富的药用历史。在《神农本草经》中,黄连便被列为上品,其根连珠而色黄,因此得名。它不仅能治疗肠痹腹痛、下痢等病症,还是众多治痢名方的核心成分,如香连丸、木香导滞丸等。金元医家刘完素更是称其为“治痢之最”。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证实,黄连中的小檗碱成分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使其成为一种广谱抗菌中草药,对细菌性痢疾及其他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黄连,这一味苦寒的草药,在中医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它能够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是许多经典方剂中的关键成分。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就已经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频繁使用黄连,展现其卓越的药用价值。此外,宋以前的13部方书中,含黄连的方剂占比高达5%,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黄连阿胶汤、五泻心汤、黄连汤、小陷胸汤等经典方剂,都巧妙地运用了黄连的特性来治疗不同的病症。例如,黄连阿胶汤主要治疗心火旺盛,而五泻心汤则主要针对胃火。黄连粉可以治疗脾虚,乌梅丸则用于养肝。白头翁汤和葛根芩连汤则专门针对肠道问题。
黄连的配伍也非常灵活,无论是与大黄、乌药等泄药搭配,还是与半夏、瓜蒌子等宣药,亦或是与干姜、附子等温药以及阿胶、鸡子黄等濡药配伍,都能发挥其独特的效用,且无苦燥之弊。
此外,黄芩、黄连、黄柏这三味苦寒的清热解毒燥湿药,在中医临床上经常相互配伍使用。黄芩擅长清上焦之火,黄连则主要清中焦之火,黄柏则专注于清下焦之火。而栀子则常用于清三焦之火。它们不仅适用于实火症状,也适用于虚火症状。源自清代王士雄《四科简效方》的交泰丸,仅由黄连与肉桂两味药精制而成。这一方剂专为治疗心肾不交、怔忡无寐而设。黄连擅长清心热、泻心火,而肉桂则善于和心血、温肾水,能引导肾水上升以滋养心火,同时引火归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黄连》中对此方剂大加赞赏,称其“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制方之妙无偏胜之害”。
此外,清代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中还记载了叶天士为其母治病的故事。叶天士之母患病,虽经自治但效果不佳。后请来一位章医生,章医生经过询问得知,叶天士每天都在念叨“黄连”二字。章医生意识到这是治疗的关键,指出老夫人心胃有热,需加黄连方能痊愈。叶天士虽想用黄连,但顾虑母亲年高体弱,怕伤及正气。然而,章医生指出老夫人的脉象实而有力,并非虚证,使用黄连无害。叶天士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果然药到病除。事后,叶天士登门致谢并酬以百金。黄连,这一源自毛莨科的草本植物,其干燥根茎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这种植物主要分为三种:味连、雅连和云连,它们分别来源于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地区。黄连在四川、云南、湖北等地均有大量栽培,并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病症。其使用方法多样,既可生用,也可经过清炒、姜汁炙、酒炙或吴茱萸水炙等特殊处理后使用,以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黄连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常见于多种方剂中。例如,安宫牛黄丸和喉炎丸等经典方剂,都以黄连为主要成分,发挥其独特的药用功效。黄连具有苦味,且药性寒凉。在人体经络中,它主要归于心、脾、胃、肝、胆和大肠经,广泛影响着这些经络的功能。黄连能清热燥湿,同时具有泻火解毒的作用。黄连具有显著的苦寒特性,其苦味有助于燥湿,寒性则能清热。因此,它主要以清热燥湿和泻火解毒为显著功效,成为祛除湿热、消除火毒的重要药物。特别是在治疗中焦湿热和心胃火盛所致的多种病证方面,黄连显示出卓越的效果,成为不可或缺的良药。同时,它不仅能泻心火,还能解热毒,因此也是治疗火毒蕴结于肌肤所致的痈疽疔毒的常用药物。
黄连在中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常被用于治疗中焦湿热和心胃火盛所致的多种病证,如湿热黄疸、心火亢盛等。同时,黄连还能泻心火、解热毒,对于火毒蕴结于肌肤所致的痈疽疔毒等病症也有显著的疗效。此外,黄连还可以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其治疗效果。
肠胃湿热所致的泻痢腹痛。黄连因其大苦大寒的特性,在清热燥湿方面表现尤为出色,甚至胜过黄芩,尤其擅长清除脾胃和大肠的湿热,因此常被视为治疗湿热泻痢的关键药物。当遇到湿热泻痢、腹痛里急的情况时,黄连常与木香一同使用;而对于湿热痢疾、下利脓血的问题,则可与当归、肉桂、白芍、木香等药材配伍。
脏腑火毒证的治疗。黄连不仅能泻火解毒,还特别擅长清除心胃的火毒。例如,治疗心火亢盛、烦躁不眠的症状时,黄连常与朱砂、生地黄、当归等药材结合;若为热毒炽盛、神昏谵语的情况,则可与黄芩、黄柏、栀子等一同使用;对于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的消渴症状,黄连则常与麦冬搭配;当胃火上攻导致牙痛龈肿时,可与生地黄、升麻、丹皮等药材共同治疗;而针对肝火犯胃、胁肋胀痛、呕吐吞酸的问题,黄连又常与吴茱萸配伍。
痈疽疔毒、皮肤湿疹、湿疮以及耳道流脓的治疗。黄连常与黄芩、栀子、连翘等泻火解毒的药物一同使用,以应对这些病症。黄连因其大苦大寒的特性,过服久服可能损伤脾胃,因此脾胃虚寒者应慎用。同时,苦燥的药物容易伤及阴津,所以阴虚津伤者亦需谨慎使用。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19期(水牛角)慈禧太后的“洗脚水”能治病?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20期(麝香)环肥燕瘦,倾城倾国!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21期(珍珠)云散风流岁月迁,君恩曾不减当年!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22期(朱砂)谁排《神农本草经》第一位?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23期(雄黄)为什么“信口雌黄”不作“信口雄黄”?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24期(栀子)与我同心栀子,报君百结丁香!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25期(郁金)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是什么?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26期(冰片)天长地久有时尽,唯将旧物表深情!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27期(鸡血藤)汁如鸡血,殊胜无比的“空行母”!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28期(紫河车)阴阳之交,乾坤之始,胎兆而乘载于万里天河!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29期(骨碎补)治疗牙齿松动,缺不了这味中药!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30期(漏芦)松花江畔紫花生,青囊未传自有传!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31期(五味子)实至名归的五脏调养佳品!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32期(牛膝)走而不守,以通为补,引血下行!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33期(肉桂)西施喑哑难成曲,肉桂奏功只为寒!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34期(龙眼肉)龙眼无罪,怀璧其罪!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35期(大枣)鲁迅说“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36期(酸枣仁)归脾丸、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丸的异同!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37期(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满城尽带黄金甲!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38期(野菊花)野菊花,是那种真正的野生菊花吗?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39期(白芍)你是否曾抓住过春天的尾巴,感受过白芍的韵味?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40期(蒺藜)千万要小心,蒺藜并非沙苑子,两者有本质区别。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41期(石决明)鲍鱼“无罪”,但怀璧其罪,这背后究竟有何深意?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42期(赤石脂)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究竟是文化交融还是一种误解?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43期(枫香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背后的诗意与药材有何关联?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44期(五灵脂)周星驰的“含笑半步颠”灵感究竟从何而来?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45期(乌鸡)妇科三大圣药究竟是什么?它们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46期(鳖甲)那道著名的“霸王别姬”究竟是一道怎样的名菜?它与鳖甲又有何不解之缘?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47期(牡蛎)莎士比亚和莫泊桑都曾提及的牡蛎,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它又承载着怎样的文化意义?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48期(桑螵蛸)为何它被誉为“非演唱界”的“刀郎”?这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故事与寓意?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49期(地龙)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蚯蚓的这种精神又与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地龙药材有何关联?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50期(香附)曹丕向孙权索取的“雀头香”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又与香附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51期(附子)西汉的霍光究竟遭遇了何种心病?而这与附子药材又有何内在联系?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52期(黄柏)青灯黄卷,古代书生的读书生活究竟是何等艰辛?黄柏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53期(知母)你家门口可能随处可见这种药材,但你真的了解它吗?知母,这一常见的药材又蕴藏着怎样的故事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