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曾在《灵素之问》专栏写过《厥》《疝》《瘅》,痹病未及,今稍作浅论。湿病并列于痉病、暍病,而在《金匮要略》总论之后篇首。由于宋代误会,加上阴阳五行之明文改篡,将《伤寒》《金匮》分置,一误至今。因王叔和简编葛洪《金匮》(又名《玉函》)百卷为三十六卷,自隋唐名为《金匮玉函经》,不但是宋本《金匮》的祖本,更是王焘所引唐本《仲景伤寒论》的别本。也就是说,《伤寒》《金匮》二书本为一书,是一个整体而不能分割。三因、五邪之后,论“表里先后病”,被改为“藏府经络先后病”等等,其后以痉病湿暍开篇,自有其内在逻辑。讲到病邪的分类,狭义伤寒的意思是伤于风寒,包括伤寒与中风,《金匮》五邪除了饮食劳倦的内因,提到四种邪气风寒暑湿,其相关的疾病,以及其相互的联系。因此,痉湿暍放在开篇,并不是“宜应别论”,而是必须如此强调,先要交代风寒暑湿外邪中人的情况。《伤寒》《金匮》本不分家,并且三因五邪,表里之治,原本都在仲景书之前面。故《千金》云:伤寒与痉病、湿病及热暍相滥,故叙而论之。相滥,其症状病机相泛、相互涉及,所以依次(叙而)论述。同时叙又有“序”处于开头的含义。《千金》的伤寒论的这开头一句,正确的反映了张仲景《伤寒论》的真实意图和编排方式。而《金匮玉函经》云:太阳病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以及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伤寒所致太阳(赵本有“病”字)痉、湿、暍(赵本有“此”字)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无论《金匮玉函经》还是《注解伤寒论》、《赵本》,均已莫名其妙。痉病和湿病都不限于太阳病,并不是“与伤寒相似”的问题,痉病更不是限于“伤寒所致太阳病”,而是风寒暑湿以及饮食劳倦等等都可以引起痉病这个症状,疼痛痉挛。前人所总结之“五痉”,亦为陋见。痉病开篇作为辨证的一个示范,不能先入为主限制症状的属性。比如呕吐,太阳病可以呕,少阳病、太阴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都可以出现呕吐,大多数的症状没有特异性,需要辨病机论治,也就是早期的“辨病形证治”,是不同的层面。以痉病开头,提示学者,所有症状,都不能先入为主,不能限制其属性,要去辨证,辨寒热、表里、虚实,六要素。《说文》云,痹,湿病也。《汉志》之《痹十二病方》即《伤寒论》湿病之蓝本。非《素问》所谓“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故《伤寒论》序痉湿暍,由表病开始,之后论及太阳病伤寒及中风,乃为“经络受邪”完整的论。湿病是感受湿邪,即“中湿”,中者伤也,如伤寒、中风、中湿、中暍(中暑)是也。湿邪留于肌表,导致疼烦肿重或恶风恶寒发热,或内外湿邪并存而伴有二便失调的疾病。其偏寒者为寒湿,兼风者为风湿,表里俱病湿者为湿痹,久病伤湿为湿家,非所谓“风寒湿杂合”而各有其病机。今之学者自《素问》之后,误会仲景《伤寒论》已久,令人慨然无已。摘自《硬核伤寒论》讲义忆忘
灵素之问:
灵素之问
伪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灵素之问
体温断言的歪曲与节气养生的夸张
灵素之问
经方与医经的药味
灵素之问
四逆散解析
灵素之问
九针十二原:遗失的秘史
灵素之问
治神,治的哪个神
灵素之问
经脉理论两大问题
灵素之问
张仲景区分刚痉、柔痉,是在暗示什么?
灵素之问
文化对于医学的扭曲
灵素之问
灵素之问
《伤寒论》之门
灵素之问
论杂病
灵素之问
中医的黑暗时代
灵素之问
伤寒论九大误会
灵素之问
先别阴阳,虚实为纲
灵素之问
张仲景是一个新学派吗?
灵素之问
仲景神功非阴阳
灵素之问
扁仓时代的终结
灵素之问
汤液经法与和剂汤法
灵素之问
推陈致新与六要素层叠
灵素之问
伤寒论与汤液经法
灵素之问
*帝代表的两个符号
灵素之问
金匮五邪
灵素之问
伤寒与张仲景伤寒论
灵素之问
伤寒与温病灵素之问
灵素之问
热病阴阳交并释义
灵素之问|阳旦汤与阴旦汤之千年谜局
灵素之问
六病还是八病
灵素之问|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