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非遗手艺画在土布上的青花瓷布依族枫 [复制链接]

1#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聚居着汉、布依、苗、水、壮、侗、毛南、仡佬等37个民族。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生根繁衍,因而也诞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惊艳的古老技艺。

枫香染,一门古老而充满神秘感的印染技法,历经多年的传承与演变,从贵州黔南惠水县雅水镇的一个小山村里走了出来。

由于图案极具感染力,其色泽与青花瓷器极为相似,枫香染被誉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宋神宗十三年公元(年)赐予其“天染枫香”四字,意思是枫香染是上天才能染出来的色彩。

如果你曾去过这个深藏于大山腹地,鲜为人知的村落——小岩脚寨,一定会惊讶于这里错落有致的木楼,环绕山村的梯田,以及隐没在竹林深处的无人小径。在这里,你看不到城市的喧嚣,有的只是原始而静谧的自然,以及若即若离的枫香。如果不是因为“枫香染”就诞生于此,这么一个不到三十户人家的聚落,也许至今都是一座远离世故的“桃花源”。

作为蜡染的“孪生姐妹”,枫香染小众得多,只在黔南布依族及少量苗族村寨里流传。蜡染用刀刻,枫香染的制作则更加繁琐、精巧。取用毛笔蘸枫香油作画,线条更流畅细腻,花纹充满古朴之意,被形容为近看如工笔画,远观似青花瓷。

作为“布依族不需要出土的文物”的枫香染,是这个村落里一户姓杨的人家祖传的手艺。杨光成是这门手艺的最后一代传人。他的老家在雅水镇的播潭村,距离县城大概有四十多公里的山路。现如今的“工作室”在县城里,却依旧需要穿过许多狭窄的小路和荒芜的空地。一扇木门吱呀推开,炉火隐隐,正温着枫香油。这里,就是大多数枫香染的诞生之所。

在枫香林里采集枫香脂

枫香油,是枫香染的重要原料之一。春末夏初之时,正是黔南的雨季,在充足的雨水之下,万物生长,枫树也忙不停地抽芽。此时便是收获枫香树脂的最佳时刻。树脂的收取,是用“割”的,而一般来说,一颗百年以上树龄的枫树,一年只可以采1千克的枫香油。杨光成的老家播潭村,就被百年的老枫树环绕着,每到秋叶红*之际,整个寨子都会陷入火烧云般的梦境之中。

而杨光成采枫树脂的林子,就在他家的吊脚楼的百米处。听说布依族人采枫树脂,讲究一个“度”,树皮绝不砍一整圈,也绝不伤害枫树的性命。收集到的枫树脂需要经过加热、过滤和提纯,然后混合少量的牛油,便制成了枫香油。制成的枫香油是固体,使用的时候,就是像文前提到的那样,用炉子缓缓加热,变为液体后便充当了“墨汁”的作用。这时候制作者便可以用毛笔沾取,并在白坯布上作画。

用沸水脱去画布上油脂

在枫香染中,作画的灵感大多是来源于黔南地区山谷中的花朵、树上生动的虫鸟,还有寓意吉祥的凤凰,经二次创作和美化,图案多以缠枝纹环绕,主题图形和四方连续纹样之间延展,有种均衡、清新之美。

画作好后,接下来还需要浸染。描画的工程,杨光成爱在冬日的农闲时候做,而浸染却适合在夏天进行。这时候染出的布料,成功率高,着色也比其他季节均匀。冬天染的布,花纹上会有像瓷器一般的冰裂,在枫香染中算是次品。不过从现代审美的角度,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那时候没有化学染料,染布的染料大多用的是山上天然的蓝靛草再加石灰沤制成的。不同时节收割的蓝靛草,有着不同的色泽呈现。

五月枝繁叶茂时采摘叶子,染出来的颜色轻盈又润泽,而冬日里采收草茎,能使染布呈现出沉淀稳重之美。浸染时,将画布置于染料中,每一两个小时,捞起来晾晒十来分钟,等待染料氧化,随后再浸入染缸,如此反复,要花上五六日的时间。染好布后,将其放入热水中,漂洗多次,枫香油融尽,浮色也褪去,蓝布之上,花鸟鱼虫就显现出来。

在水井边将脱去油脂的画布用清水漂洗

杨光成出身于染坊世家,可他的童年,却一直被贫穷的阴影所笼罩着。杨光成的手艺,继承自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曾是当地最有名的枫香染手艺人,杨光成13岁跟随父亲学艺,每到赶集的时候,都会跟着父亲用马驮着枫香染到集市售卖。

依据当地的习俗,布依族嫁女儿,一套枫香印染的四件套做嫁妆是必不可少。许多待嫁的女孩,还会提前纺织好白布,再将裁减好的布料送到杨家加工。就在这么一张床单上,制作者会把一个人从生到老所有的美好祝愿,尽数化入其中,因此在那时候,会枫香染的工匠,是很令人尊敬的。

令人惊艳的枫香染技艺,尽管受当地人尊敬。但在余年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难以跨越的障碍。

枫香染传承老人杨光成(左)和杨光汉(右)兄弟在切磋枫香染绘画技艺

年,二十岁的他,应征去修建湘黔铁路。在长沙段时,接到父亲的信,说村寨遭了火灾。当他火急火燎的回到播潭村时,昔日的吊脚楼只剩残垣。然而,比损失财产更令他痛惜的是,在火灾中化为灰烬的家传《染谱》,其中诸多纹样、工艺,年轻的他还没来得及领会,就已成了绝版。

而随着现代印染技术的发展,时间金钱成本高昂,工艺繁复的枫香染一度陷入困境。到90年代时,年轻人大多选择了外出打工,杨光成也放弃了枫香染。这样的空白期一直持续到了6年,他被人推举参加了黔南的手工艺比赛。那时候,多年未拿起笔的他站在台上,大脑几乎是一片空白。多年后,他仍然回忆不起当时的自己是如何乱涂乱抹的。幸而评委惜才,让他通过了初赛。自此杨光成便又重拾了枫香染技艺,“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啊。”

枫香染有一不成文的老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而杨光成在枫香染日渐式微,面临失传风险的现状之下,选择了打破传统。他在*府的支持下,搬家去了县城办班传艺,然而坚持下来的人寥寥。

一直以“小众”形象出现的枫香染,直到如今也很难找到走向大众的一条路。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杨光成也很少接什么大订单,他总还是坚持着一丝不苟的态度。“一个人染不完,而每道工序都依照传统,急不来。”或许这就是精致又小众的枫香染,时隔多年,仍然保持着本真的模样。

就像一块永不褪色的布,有着历久弥新的力量。

《名物志》为您讲述更多一直在坚守的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