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栏丨我们的世界10 [复制链接]

1#
知名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1698.html

郭子萱:大时代下的小众艺术

舞蹈从不应该是只是一种小众的艺术与文化。它值得被更多的人所看见,所欣赏,所喜爱,所痴迷。当舞蹈届能不断地出现各行人才,当舞团能年年创作出令人赞叹的优秀作品,当大家都愿意走入剧场,当每年春晚上都有一支《晨光曲》,当艺术课不再被随意对待,当中国能真正的重视起艺术行业与教育,当……

年湖南卫视高分综艺《声入人心》一炮而红,让音乐剧——一个曾经极为小众的艺术形式彻底打开了自己的市场,走进中国观众的视野。意外尝到甜头的湖南卫视紧随其后推出新的一档同样宣传小众艺术的综艺《舞蹈风暴》,虽最后的收视率与社会影响程度都不及《声入人心》,但却也是中国舞蹈界做出一次极有意义,并获得一些积极回报的尝试。

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舞蹈这门艺术在中国不断突破,创新,蓬勃发展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几十个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都给予其极大的发展空间与可能性。在这样一个看似良好的发展环境条件下,舞蹈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却不似想象中的那么乐观。剧院里始终稀稀散散的观众,前期投入巨大票房却依旧惨淡的舞剧,大众对于部分舞蹈种类的刻板印象……经济飞速发展,不再愁于温饱问题,生活基本需求早已得到极大满足的现代社会,理应开始有更高的,精神层次的,人文艺术方面的需求。然而,这样的现实却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中国舞蹈艺术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我想,不论是从观赏者还是从业者的角度,不论是小到一台舞剧的制作,还是大到整个环境中艺术教育的匮乏,都值得每个人去反思。

首先,从舞蹈作品与表演本身,即从业者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相比于同为舞台表演的话剧,音乐剧,相声等艺术形式,因台词的缺席,纯粹依靠肢体表演的舞蹈艺术好像更让人难以接近。最常见的表演形式如舞剧,往往需要达到更高更好的标准才有可能吸引到同等数量的观众。“一流舞美,二流编创,三流导演,末流剧本”,这曾经是中国舞剧发展中逃不开的一大痛点。舞蹈演员本身在国内顶尖艺术院校学习后又通过各大舞团层层挑选,技术技巧,舞蹈能力与专业性都未构成主要问题。

与现代中国原创音乐剧所面临的困境相似,主要的问题与不足均出现在舞剧制作上。传统中国舞剧有华丽的技巧,优美的舞段,绚丽的灯光,却缺少观众对于一个剧最基本的期待——强大的叙事能力与精神内涵。前者能牢牢地把人留在剧场里,后者能让人在回家的路上不断回味思考。舞剧虽是以舞蹈形式呈现,但本质上却也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或传达某种思想。不像很多需要更高层面艺术欣赏品鉴能力的现当代舞演出,舞剧这一艺术展现形式的主要受众本来就是普通老百姓,空有演员一身的本领,漂亮的技法与浮在表面上的一层华丽是无法留住观众的。人们花钱买票走进剧场,不是为了一场场大同小异的“灯光秀”“杂技秀”,那根本不是舞剧。我们所期待的是一场能通过舞蹈——一个拥有强大生命力与无限“美”的可能的艺术形式,进入舞剧中所展现出的缤纷多彩的世界,与演员,与角色,与情节产生共鸣,感受到其想表达的艺术内涵与时代精神。去年上海歌舞团的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近年来做出的最好尝试之一。打破舞剧原有模式,以一种普通观众更能接受理解的方式进行编排创作,舞美编创剧本等都达到了中国舞剧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高度。而今年年中剧院恢复营业后预计的几场演出早已场场售罄,也算是对于此次作品与新尝试极大的肯定与鼓励。

《舞蹈风暴》中的参演者,青年舞蹈演员胡沈员曾在某次媒体采访中道出心酸事迹。前两年他与国际舞蹈艺术家共同创作参演的舞蹈作品在海外巡回演出大获成功,但却在满怀信心回国巡演时碰了壁——根本没有多少观众愿意买票走进剧场去观看这样一场演出。很显然,这不再是从业者创作者,舞蹈作品本身质量的问题,而是整个大环境中舞蹈市场的缺乏。

网络综艺《这就是街舞》将街舞从地下带入光明之中,也因近十来年日韩流行文化对我国年轻人的影响,街舞在我国众多舞蹈艺术中的生存现状尚且还算可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常年被认为有些过时,老土的中国古典舞与民族民间舞,以及需要更高艺术欣赏,门槛的现当代舞。前者现今的主要表演形式主要是舞剧或是特色文化地区的一些舞蹈表演,而后者完全依靠剧院存活。前者容易与大街上的广场舞大妈或是随地起跳的少数民族打上挂钩,后者常年是“疯子”“看不懂”“不好看”“不知道在跳什么”等类似评论的对象。人们对这两者的评价往往是两个极端,认为一个太接地气,一个太过高雅。实则不然,产生这样的刻板印象,多半是没有了解的原因。

将更多不同的舞蹈作品与形式展现在大众眼前,主动打破观众对部分舞蹈种类的误解,这是舞蹈届现在需要也正在努力去做的事情。不是没有过尝试,《舞林大会》,《舞林争霸》等综艺的出现曾经也引起过小小的波动,只不过影响力不够大,短暂的波动后又立即被更多吸引眼球,大众更喜闻乐见的事物所掩盖过去。好在,年的舞蹈市场算是比较成功多元化发展的一年。接连不断的舞蹈节目与线下优秀作品演出轮番轰炸相辅相成,无论是《这就是街舞》还是《舞蹈风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还是其他刚好赶上同年中国文化节的大量舞剧展演,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将专业舞者与他们的多样化的舞蹈带进了大众视野里。结果是直观清晰的,这些节目扩大了许多优秀青年舞者与舞蹈演员的社会知名度,培养了很多观众对不同类型舞蹈的兴趣。更多的人去了解,更多的人开始走进剧场,不管是否是真正的喜爱,是否是冲着舞蹈本身去的还是舞者个人去的,都是市场的扩大与行业的进步,是值得被肯定的。

其三,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对从业者和欣赏者都有影响的一点,就是现阶段国内艺术教育的匮乏。由于中国发展前期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导致更为实际实用的理工科向来成为学生们学习的重中之重,而看似毫无用处的文科与艺术学科在某段时间内被无形地弱化。时代发展,社会需求转变,教育逐渐开始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口号依然存在,文科的重要性开始被不断强调与提及。确实是进步了,但相较来说,艺术仍然是那门学生用来放松大脑,态度随意不认真,被老师们认为可有可无,可以被随时随地占课的学科。

就拿上外附中作为例子,疫情期间上空中课堂时唯一被冲掉的科目是艺术,正式开学后的课表中艺术课仍然是缺失的。并无任何怪责之意,每个学校都有它自己最好最合适的安排,但足以体现出当下社会对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事实上,艺术教育对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极为重要。不单单是掌握一些艺术常识,或是为培养未来艺术行业人才做准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艺术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人对于“美”的感知与理解,培养良好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完善的艺术教育能够使未来社会有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艺术活动。而对于舞蹈艺术,艺术教育能够为舞蹈界输送更多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提高普通观众对艺术的欣赏与接受程度,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起到了巨大的积极推进作用。

《舞蹈风暴》的出现撞破了舞蹈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审美壁垒,给普通观众打开了这扇小众艺术的大门,也给无数优秀从业者登上舞台,在无数观众面前尽情展示自己,展示这项艺术的机会。其实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不论成功与否,不论以何种方式,只要有在不断地反思,改进,做出尝试,我认为就是一件好事。从业者和欣赏者都需不断进步。更好的作品吸引更多的观众走入剧场,更多的观众促进从业者带着更好的作品与观众见面,两者缺一不可,才能构成一个可持久发展的良性循环。

舞蹈从不应该是只是一种小众的艺术与文化。它值得被更多的人所看见,所欣赏,所喜爱,所痴迷。当舞蹈届能不断地出现各行人才,当舞团能年年创作出令人赞叹的优秀作品,当大家都愿意走入剧场,当每年春晚上都有一支《晨光曲》,当艺术课不再被随意对待,当中国能真正的重视起艺术行业与教育,当……

我相信,总有一天。

林心:侯生之死——读《魏公子列传》

而公子面对侯生以死报知己的行为,决不能阻止;一旦阻止,就相当于把对方看作苟且偷生的小人,是对人格的蔑视

窃符救赵的主人公魏无忌历来为人称道,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献计后自刎的侯生。

“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之日,北向自剄,以送公子。’公子遂行。”初读这段时,我很疑惑:侯生为什么要自杀来送行?公子为何不阻拦?

自杀一度在我的理解范畴之外。我畏惧死亡,我信奉“好死不如赖活”,说得好听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侯生远没有到走投无路的境地;若公子窃符成功,那么侯生是功臣;即使失败了,侯生远走他乡,能存活下来也未可知。

然而随着年岁增长,了解更多,我开始逐渐理解自杀者。有些是不堪痛苦而自杀,有些是为了所爱而献身。孟子一句“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吾舍生而取义者也”是极好的注解;而各朝各代,各地各国之人的所爱、所恶是不同的,价值观、处事原则是不同的。

而春秋,是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时代。

侯生遇见魏公子时,年过七十,却只是一个贫困的看门人;年轻时想必也胸怀壮志,只可惜淹没在同时代苏秦、张仪们的光芒之中。他的一生本来就要平淡度过了。然而,垂暮之年,一位盛名在外的公子发现了他,奉他为上宾;这份恩情,侯生一直想要报答。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破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出兵。公子背负高义之名,且姐姐身在魏国,他欲亲赴秦*,实为以卵击石。危急存亡之秋,侯生献出了“窃符救赵”的险计;他知道公子仁厚,不忍杀将*晋鄙,便自刎,以命抵命,成全公子德义。

而公子面对侯生以死报知己的行为,决不能阻止;一旦阻止,就相当于把对方看作苟且偷生的小人,是对人格的蔑视。因此,公子只能默默感念,以侯生之死激励自己前行,永不回头地前行。

也许士人之义在今天已不再适用,我们也不再需要在信义和生命之间做出抉择;然而,每读到“北向自剄,以送公子”,我总是深深感慨,这力透纸面的浩然正气。

冯凌:拿起,放下

“一切都不会过去”与“一切都会过去”并不自相矛盾,因为拿起不会过去的是责任与担当,放下会过去的是释怀与谦卑

时光的长河匆匆流过,翻卷起的浪花、拍打过的堤岸,俨然己成为了过去。过去,或者说曾经,这种奇妙的境界,包含了我们所有迷惘与不堪,让我们愧于直面;也又包含了我们所有的成就与喜悦,让我们甘愿沉溺其中。过去,让我们遗憾内疚,也让我们骄傲自矜,所以,面对过去,要拿得起,放得下。

契诃夫的小说《我的一生——一个内地人的故事》中,主人公的戒指上刻有这样一句话:一切都不会过去。乍地一听,也许会生出许许多多疑问:中国古时历朝历代已经成为印刻在书卷上的文字日期,它们难道没有过去吗?曾经统治过地中海沿岸那片天空的希腊罗马众神,他们也已不复存在,这难道没有过去吗?他们没有。古代的前尘往事、风韵骨气都通过文字记载、文学形式、建筑旧址等而传承下来;伟大的众神也都留存于口口相传的经典神话之中。就如同一个人的过往,常常在这个人的身上留下烙印,影响着他的一生了,要拿起过去,便是要去直面这些烙印。巴金老人在日暮之年,并没有把时间留给颐养天年。他回忆着已过去的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灾难,他直面着自己一度出现扭曲的人格,他反思着一个知识分子所应履行的职责,写下了对当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他也勇敢地拿起过去,深刻地反省自己,来弥补自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出现的精神空白。拿起过去,是在过往的逆境中总结出继续前行的正确方向,以不断实现自我。

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王朝而言,它们的过去就是历史。历史讲述着多少朝代的兴衰起伏,承载着多少“创业容易守成难”的哀叹。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华丽的语言与强烈的语势描绘了秦朝统治者荒淫无度的表现,而后“戍卒叫,函俗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士”。作者最后“嗟乎”一声道出了真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劝诫着当朝统治者要*治清明、宽待百姓,,不能重蹈秦之覆辙。拿起过去,是以古为镜、以史为鉴,是从过往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以坚定前行的方向。

犹太王大卫在他的戒指上又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没有什么得以永存。千年古木终有轰然倒落的一天,而我们过往的是非胜负经历过时间的积淀,也终会化作烟云。要放下过去,不能因为挫折而一蹶不振,也不能因为沉浸于成功而自矜自满。

楚汉相争之时,项羽只败了一场垓下之围,本有机遇渡江脱身、卷土重来,他却身陷失败的懊恼悔恨之中,自言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后自刎于乌江;滑铁卢战役战败后,拿破仑退回巴黎。大臣们劝其发动全民战争,他却竟寄希望于流亡伦敦,最后被意料之外地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病死他乡。他们因为没有放下一时的成败做了错误的选择,郁郁而终。都说“胜负乃兵家常事”,即使身陷囹圄也要心向阳光。

盖茨比与他们不同。他已知心爱的黛西早是有夫之妇,却仍然不放下对她的追求,最后这种追求变成了执念;他被自己为黛西打造的金钱世界遮蔽了双眼,他认为离过去的梦想很近很近,却看不见梦想早已成为不可能,他与仿佛炙手可热的极乐未来也在不断渐行渐远,最终繁华落幕,只剩下无尽的寂寞与败落。盖茨比没有放下过去期盼的美好图景,划着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要学会放下过去,因为我们总要从往事中转身,继续面对眼前的清秋。“回忆若可久居,现实也就无须灯火”。放下过去,是解脱自我,没有负重地继续前行。

“一切都不会过去”与“一切都会过去”并不自相矛盾,因为拿起不会过去的是责任与担当,放下会过去的是释怀与谦卑。二者都并不难做到,却都需要至关重要的——勇气。有勇气才可以直面过去的种种不堪与悔过,才得以”拿得起”;有勇气才可以逃离纠缠于身的是非成败,才得以“放得下”。

所有的过去,都是时光的恩赐。船行于海上,若永无风浪,总是无味;花开在枝头,若永不凋零,难免惘然。经历了风霜雨雪、苦辣酸甜的人生,才不算苍白。

直面过去,与时光对饮;拿得起,放得下,才认出生活的最好模样。

责编丨郭子萱

总编丨赵云柯

本期导读

第一版九月,开学季

第二版专栏丨我们的世界.10

第三版专栏丨我来REPORT.10

第四版贰基金信息披露.10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