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松特性及栽培技术
一、经济价值:加勒比松是近年来华南地区引种栽培的一种热带松,原产于宽广的加勒比海地区。材质好,强度大,坚重,粗疏纹理,木材分黄色、白色两种,有多量松脂的晚材为黄色,松脂不多的晚材为白色。在原产区为采脂的重要资源,能生产优质松香和松节油,是当地主要用材树种之一。木材供建筑、家具、桥梁、造纸等用。
1、过去,加勒比松名称一直较混乱,曾称为湿地松、古巴松等,年方明确分为加勒比松和近亲种;湿地松两个种。近20-30年来,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及澳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先后引种栽培,反映良好。高产人工林初期平均年生长量树高可达2米和胸径2厘米以上,20年生时平均年蓄积量在1立方米以上。我国于年曾从古巴引进少量加勒比松种子,分别在广东、广西、浙江等省(区)试种。在浙江苗期生长很好,后因不能越冬而冻死;但引种到广东湛江、广西合浦后,表现出极优良的适生性,速生、干形通直、抗逆性强等。
二、加勒比松特性:加勒比松为松科常绿乔木,高15-30米,胸径1米,有相当高的枝下干。树冠宽广,圆形或不整形,有时相当稀疏。树皮灰色至红棕色,龟裂,成扁平大片剥落。针叶通常三针一束(稀为四或五针,极少有二针),一般长15-25厘米。树脂管内生(接触到内皮层),2-8个,常3-4个。球果反曲着生,近顶生,圆锥状,长5-10厘米,径2.5-3.8厘米,褐色或红棕色。种子有灰色斑点,或浅棕色。与湿地松区别之处,针叶三针一束,偶有四或五针,而不是二或三针;球果通常较小,鳞盾的刺小而软;种子较狭小。加勒比松分布于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中的四个岛、凯科斯群岛中的两个岛、古巴、英属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的昆达拉鲁州南部、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
1、在巴哈马、古巴和中美洲各有代表性地区的加勒比松,其植物学特性和针叶有很大的差异,可再分为三个变种,即分布于古巴和松树岛的称正种加勒比松,分布于中美洲大陆的称洪都拉斯加勒比松,分布于巴哈马和凯科斯群岛的称巴哈马加勒比松。中美洲的变种与古巴的变种不同之处主要是前者初生叶的叶色青白,次生叶发展得很迟,幼苗和幼树生长特别快,以及种翅具有关节。巴哈马变种不同于古巴变种,主要在针叶两针一束的和三针一束的并存和具有关节的种翅。
三、针叶区别:古巴种,以三针一束为主,稀为四针、两针一束;树脂管4-5个,有时相当扩大。巴哈马种,三针一束为主,但两针束也常见;树脂管3—10个。中美洲种,三针一束为主,在壮龄树上偶有四或五针一束,稀为两针一束;树脂管2-7个,一般3—4个。球果区别:古巴种,一般长7-8厘米,鳞脐浮突。巴哈马,球果平均长6—7厘米,鳞脐扁压。中美洲种,球果较大,长达10-12厘米,鳞脐浮突。
1、树的大小:古巴种,树中等大小。巴哈马种,树中等大小很少树高达20米、胸径30厘米,典型植株见于每亩株以上的林分中。中美洲种,大乔木,高达44米,胸径厘米,一般见于空旷林地。
2、立地条件:古巴种,生长在深厚的红壤上,沙质壤土至粘土未见生长在石灰岩土壤上。巴哈马种,仅限于生长在完全没有表土的多孔性石灰岩石上。中美洲种,生长于多种土壤类型,但通常多见于有酸性反应的土壤上。加勒比松的原产地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6~27度,绝对最高温35度,绝对最低温4度年雨量-毫米,旱季3-4个月。它分布于海拔米以下,常见于酸性土上,适生于花岗岩母质的沙砾土、红色土、不过于粘实的沼泽土等,虽耐贫瘠,但生长不良。
3、据广东湛江地区林科所试验,同乡土树种马尾松比较,加勒比松苗期表现不突出,百日松苗高仅为马尾松的62%,径粗98%,树龄约2年生时赶上马尾松,此后差异日增。4龄时加勒比松树高为马尾松的%,径粗为%,10龄时高为马尾松的%,径为马尾松的%,每亩蓄积量为马尾松的%。成年树加勒比松几乎全年均见新梢萌动和发叶,但以春秋两季生长最活跃,无稳定的休眠期。一年平均抽梢5-7次,间歇期60天左右。
四、栽培技术:
1、加勒比松的栽培技术,基本上与湿地松相似。种子较马尾松略大,形状稍长,种壳薄,种子千粒重为13.1-22.8克,发芽率约70-80%。种子贮藏寿命,可达3年以上。
2、种子播种前经消毒和浸种处理后,在平均气温23-30度条件下,约经7天开始发芽出土,平均发芽速为12.4日。育苗通常用营养器法,培育百日苗或半年生苗造林。
3、一般块状整地,穴大小为30-60厘米见方,需施基肥。造林密度宜用2×2米,比湿地松稍密。或者初始密度用1.3×1.3米,但4龄树时进行疏移一次,第2年再硫移一次,则生长势更为壮旺。造林后要求多次抚育除草松土,并施以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