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是以村级组织为实施主体,村民群众为受益主体,采用一事一议办法和民主决策程序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给予适当的财政奖补政策。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在龙游县,从“贺田模式”长效保洁机制全面开花,到浦山民族村建起“凤凰部落”;从溪底杜村级旅游公司发展集体经济,到灵山江畔“官村八景”入围省“美丽宜居”建设五星级示范村……十年来,龙游农村环境整洁、设施完善、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涌现了诸多亮点,迸发了崭新活力,这些显著变化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发挥了“四两拨千斤”作用,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上马七百余个项目
受益群众32万余人
龙游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年来,龙游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总计2.97亿元,带动总投资7.8亿元,累计上马个项目,涵盖农民饮用水、村庄道路、小型农田水利、污水环卫设施、村容村貌改造、村民公共活动和服务场所、村级公益事业修缮管护、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其他便民利民设施等九大类,涵盖村民生产、生活、发展等方方面面。项目覆盖全县85%的村落,累计总受益人口32万余人,群众满意率在95%以上。
年,龙游县积极对接省财政厅,主动申报并参与竞争性比选,被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确定为首批“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之一,并获得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万元,此后三年时间里,龙游县紧紧抓住试点契机,积极向上争取申报,共实施了个项目,总投入2.3亿元,各级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达万元。
窥一斑见全貌,记者跟随龙游县财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走进几个村,真切感受到了“四两拨千斤”带来的变化。
走“四态融合”发展路
“凤凰涅槃”扬长补短
“他们是村里的功臣!”4月中旬,天气晴好,走进龙游县东华街道官村村,村支部书记兼主任邵雪源,就向记者点赞县财政局工作人员。
说起官村村,市民可能不熟悉,但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姜席堰,肯定耳熟能详。村里与姜席堰隔江相望,距离仅千余米,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县相关部门和东华街道的支持引导下,村里提出了“生态、形态、文态、业态”四态整合发展理念,并入围浙江省“美丽宜居”建设五星级示范村计划。
从年起担任村委会主任的邵雪源见证了村里的变化,他同时坦陈,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十年来,农饮水、道路、村庄提升等项目获得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余万元,村里面貌为之一新。年,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九九窑藏、龙商驿站、枫香官道、官村古渡等“官村八景”得到提炼升华。
路通了、村庄美了、文化提升了,乡贤与客商把目光投到了灵山江畔的这个美丽村庄。邵雪源介绍,今年6月,由中国美院毕业生投资的古窑将开张迎客,既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古窑文化,也能吸引更多游客。毗邻江畔的4亩多空地则受到了外地客商的青睐,计划上马民宿项目,填补村里的业态空白。
龙游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村里实际,通过争取上级补助、村集体出资、村民自主筹资、寓外人士捐赠等方式,充分激发村民参加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性,重点突出富民产业提升、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础设施提升、农村文化礼堂等活动场所建设,官村这样的特色村呈现出农业转型步伐加快、农民增收基础进一步夯实、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观、村风民风明显向好的势头,提升了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感、获得感!
距离官村村不远的詹家镇浦山村最近更是热火,由浙江联众集团和村集体投资的“凤凰部落”开园后,串起了姑蔑城、龙游花海两大景区。
浦山村泉井垄自然村,“路、墙、花、院、景”相映成趣,村干部介绍,以前村道狭窄弯曲、房屋杂乱无序。
为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推动浦山村环境、经济、文化、旅游等各方面有效提升,龙游县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在这里先后实施村庄整体环境提升、村民和集体增收、民族文化建设等3类16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余万元。
在已完成的11个项目中,拆除违章建筑15户计平方米,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破旧危房7户共计平方米。对农户外墙粉刷、外立面整治共计户,由村组建施工队统一粉刷。特别是对以往“卡脖子”的虎塔嘴自然村、西庄小区、浦山小区2.2公里村庄进行道路硬化,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
财政政策既要“四两拨千斤”,更要让村民致富、集体增收。在浦山村的村东,广东棕榈园林有限公司流转亩土地用于观赏基地建设,农户在此做工,以50亩为一个单元,种植桃花、梅花、马鞭草、油菜花等,吸引游客观光拍照,带动农家乐发展,通过循环式种植销售苗木方式,实现村民和集体双增收。
年,浦山村成功举办首届民族乡村振兴“百村大会堂”和省级美丽城镇现场会,并一举摘得“全国文明村”称号。
农业转型升级彰显传统文化
推广“贺田模式”从盆景到风景
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用在刀刃上,龙游县在建设美丽乡村中,既注重“生态、形态、文态、业态”的培育,更彰显传统文化。年,县财政专门安排万元专项资金,助推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