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脱贫攻坚村村道黄平县火车站村村里回
TUhjnbcbe - 2025/6/24 23:21:00

“今年我70岁了,已经在养牛合作社割草喂牛两年多了,每天能拿到80--元,一年收入也有多元,像我这样的年纪也算满足了。”贫困户村民王启兰说,“这一切,得益于黄平县谷陇镇火车站村养牛支书。”
  这个支书就是龙满江,提起他,乡亲们个个都竖起大拇指。他因为和牛打交道,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还带领村民打起了脱贫攻坚战。

枫香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能繁母牛

有心人养牛也致富
  年外出打工的龙满江,携妻带娃一去就是21个年头,当过搬运工、当过泥水工,日子过得平淡,但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
  年,龙满江回到家乡得知国家对发展牛羊养殖有项目扶持时,也下定决心留在家乡创业。当地畜牧技术员指导下,投入资金60余万元成立了“黄平县谷陇镇枫香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承包亩的闲置土地,种植优质牧草,吸收26户入股加入合作社,发展养羊产业。
  养羊当时,村里的农户都有养牛的传统,龙满江就打起了养牛的主意。
  年,龙满江拿出自己20多万元积蓄,又东拼西凑了40万元,盖了0平米的牛棚,养了70头牛。  
  “当年,肉牛市场行情十分看好,我的一头牛卖出了元的高价,每头净赚0元,当年我就赚了10多万元。”龙满江尝到了养牛带来的甜头,挖到了第一桶金,他也获得了政府的支持,扩建了牛棚,成了村里的养牛大王。

将加工好的牧草装袋

好学问成养牛行家
  在养牛过程中,龙满江坚持走科学养殖之路,经常探索和学习新方法、新技术。他经常通过县委组织部派驻的农业技术专家电话联系、邀请到实地指导等方式。经过几年的摸索,龙满江从门外汉变成了养牛行家。
  发展养殖业,科学饲养管理是关键。龙满江购买了科技养殖书刊、科技影碟片等资料学习,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养牛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广“广种草、舍饲养、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理念,改变饲养方式,种植优良牧草,调整养殖结构,选精选优良牛种,实行以圈舍饲养的管理模式,加强疫病防治,从而大牛肥、小牛壮。  
  如今,每天几点给牛放草料,他都有一个时间表;每次防疫,他都用本子记下来;什么时候生产,他都写在母牛繁殖记录登记卡上……龙满江用牛粪给优质牧草上肥,喂优质牧草给牛吃,实现了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利用。他目前养殖规模种植优质牧草多亩,牛最多时存栏达多头。今年8月份后突然遇到好的价格,牛的毛重卖到64元/公斤,龙满江一下子出售了余头,实现收入多万元。

牧草装袋后进行发酵

带领父老乡亲脱贫
  “火车站村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7个村民小组户、人,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我们还有这么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龙满江自己富起来了,但他没有忘记父老乡亲。”省水利厅下派干部驻火车站村第一书记刘剑说。
  党组织的信任,党员和村民的盼望。年,龙满江当选为火车站村党支部书记后,从“牛倌”变成了村官。自担任村党支部以来,他带领村支两委大力发展产业,自己继续坚持发展养牛,三年来,他新盖了好几栋牛棚,不断把养牛规模扩大,从以前的70头发展到今年头。  
  当了村官后的龙满江,合作社只好请人代为管理,目前,合作社聘请有4个负责生产管理方面的固定工,月工资元,平均每天有20个临时劳动力到他的养牛基地做工,多的时候达60多人,年支付劳务工资50多万元。

十几名妇女在枫香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加工牧草

龙满江告诉记者,“以前养殖的牛都是本地牛的多,品种小,个头不大,生长慢,年引进了西门塔尔牛,这种牛个体大,能背肉,一头牛产值可达00元以上。”
  下步规模还要扩大到-头牛,让村民们都来入股合作社,帮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实现乡村振兴!”龙满江说。  
  今年56岁的龙满江,致富不忘乡亲,通过他的传、帮、带,让许多贫困村民走上了致富小康之路。

吴忠寿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杨锦焘

编辑刘添元

编审肖慧

1
查看完整版本: 脱贫攻坚村村道黄平县火车站村村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