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能够造成松树枯死的林业疫病,传播扩散快、防治难度大。一旦被侵染,松林如同遭遇“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不出三五年即整片毁灭。
自年在厦门首次记录到松材线虫病疫情以来,福建多管齐下,全面筑牢森林生态安全防线。多年实践表明,以“清理松枯死木+松墨天牛综合防治”为主的技术措施,辅以专业队3至5年除治工程绩效承包、除治工程监理,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案。
面对依然严峻的形势,福建正谋划开展全省松林改造提升,通过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马尾松纯林染病风险,以求标本兼治。
悬挂松材线虫诱捕器。刘建波摄
“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中心区域的桐木村、坳头村,是正山小种的原产地。但今年,茶农郑永明已停产这一拳头产品。
“正山小种最大卖点在于‘松茗香、桂圆汤’。这一独特风味源自百年传承的熏焙工艺——在灶膛中烧松柴明火,使茶坯持续吸附松香。”春园盛云雾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永明说,随着松材线虫病大范围蔓延,外地调运松材存在交叉感染风险。武夷山市决定,全面禁止松科植物及其制品进入国家公园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郑永明是最早的响应者。
去年茶季结束后,他便就地销毁约7吨松材库存,并决定在找到替代方案前,暂停正山小种生产。为延续正山小种的古早风味,当地正与福建农林大学等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开发燃料棒、加烟棒等替代产品,以期实现松材熏蒸同样的效果。
松材线虫病的病原松材线虫,肉眼不可察,一旦侵入松树便大量繁殖,迅速遍及植株,引发树体失水、树脂分泌减少直至停止。染病松树枝叶失绿变黄变红,最快40天后便枯萎死亡。
在福建,松材线虫的重要寄主是松墨天牛。天牛成虫在松树上取食、产卵时,线虫经由伤口进入树体。待来年春天天牛化蛹而出,海量松材线虫便附着其中并在林间扩散。
年,我国首次出现松材线虫病疫情,据分析与进口松木包装制品有关。福建则于年在厦门园林植物园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有52个县(市、区)个乡(镇)公布发生过疫情,累计发生面积58万多亩。
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侵染对象是马尾松、黑松、湿地松等松科植物。马尾松正是福建造林绿化的先锋树种,防治任务艰巨。
以长汀县为例,经过多年治理,全县水土流失率已从年的31.5%降低至目前的7.8%。但为数众多的马尾松纯林,潜藏隐患。
“由于水土流失区立地条件差,在早期治理采取的‘乔灌草结合、封管造并举’综合措施中,马尾松是当之无愧的先锋树种。”长汀县水保局监督站高级农艺师曾金华说,目前全县松林面积多万亩,占全县森林面积约51%,特别是已治理的多万亩水土流失地中,87%为马尾松中幼林。
曾金华说,长汀是全省19个省际边界县之一和12个省际边界非疫区县之一。目前,毗邻长汀的赣州市18个县(市、区)中有17个疫区,三明市11个县(市、区)中有6个疫区,“已形成半包围之势”。
福建省林业局下派专家服务小组深入基层指导开展松材线虫病除治。黄海摄
多管齐下筑牢防线
“不冒烟的火灾”一触即发,防治刻不容缓。
由于普通喷药技术难以抵达树体内部,因此,松材线虫病最主要的防治策略是切断传播媒介。清理松枯死木与防治松墨天牛,是其中的核心手段。
“对于新发生疫情的小面积松林,采取皆伐方式彻底拔除,而对于短期内难以彻底替换树种的地方,则要及时伐除松枯死木、取样送检,并就地除害。”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防治科负责人王玲萍说,松墨天牛成虫的羽化期出现在三四月份,秋季出现的松枯死木,必须在来年3月底前全部清理完毕;4至8月出现的松枯死木,则应1到2个月集中清理一次。
采伐的松枯死木和直径1厘米以上的枝丫,应在林中空地烧毁,或者就近加成粒径不超过1厘米的粉碎物、厚度不超过6厘米的单板,以确保松墨天牛无法成活。同时,伐桩高度不能超过5厘米,并喷施药物,裹以塑料薄膜。
对于传播媒介松墨天牛,福建采取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鸟治虫、挂设诱捕器等综合措施,减少其林间种群密度。其中,在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花绒寄甲等天敌,是生物防治松墨天牛的经典做法。
不仅要切断自然传播途径,还要切断人为传播途径。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一级主任科员李人一说,对已确诊有松材线虫病的松林,严禁未经除害的疫木外运。
松材线虫病防治主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社会防治组织承接方式。
松材线虫病除治现场黄海摄
“每年秋季普查后制定年度防治方案,报批通过后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再开展项目招投标。”王玲萍说,松材线虫病防治的最佳时期是10月至翌年3月底,此时松墨天牛尚未羽化出木活动。
福建借鉴工程项目管理做法,在全国率先实行3至5年除治工程绩效承包与除治工程监理模式。
霞浦县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明显,去年松枯死木数量和疫情面积均居全省首位。今年,当地转换思路,在三沙镇试水绩效承包试点工作,将项目防治周期从1年延长至3年。
根据承包合同,在年至年3年承包期内,承包方必须确保松枯死木监测率、清理率、除害处理率、除害合格率均达到%;年度松枯死木数量较上年度下降50%,年度再下降40%,至年秋季普查时,三沙镇松枯死木数量应少于株。除治质量与工程款发放挂钩。同时,当地聘请第三方监理公司,负责除治工程量核定、质量的评估工作。
对松枯死木就地就近除害。刘建波摄
松林改造标本兼治
近年来,福建全力推进松材线虫病防治保卫战、攻坚战,战果显著。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今年最近两次公告显示,福建成功撤销1个松材线虫病疫区,没有增加新的疫区,目前松材线虫病疫区数量减少至41个,疫情面积减少至9.4万亩,远低于周边省份的百万亩规模,实现疫区数量、疫情面积“双下降”。
然而,福建松林面积大、占比高,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从治标为主转向标本兼治,是福建提出的松材线虫病防控新思路。
能否为松树打预防针呢?新型打孔注药技术,相当于松材线虫病疫苗。
健康树体注射专用药剂后,能在多年内形成免疫力,抵御松材线虫侵扰。目前,该技术已在武夷山、福州鼓山等地小范围试行,效果不俗。但王玲萍介绍,全面推广难度较大。一方面,成本高昂,单株注射成本少说几十元;另一方面,该药剂仅对健康松树才奏效,但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病后,存在“潜伏期”,在一段时间内并无异样,难以直接判断是否染病。
更加可持续的方式是林分结构改造,优化林分质量。这套技术目前仅适用于需要特别保护的古树、大树。
去年底,省林业局批复同意长汀县开展水土流失区马尾松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抚育改造试点工作方案。
在林分结构改造中,长汀借鉴中医“治未病”理论,通过“带状皆伐+套种+撒播草籽”“强度择伐+套种”“抚育间伐+套种+播种草籽”“割灌除草(劈草)+修枝+人工促进天然阔叶幼树生长”等“强身固本”技术措施,改马尾松纯林为松阔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恢复地力,增强原生树种马尾松的抗松材线虫能力,以拯救松林、巩固来之不易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当前,省林业局组织编制了《全省松林改造提升行动方案》,并向社会各方吸收意见。
“在按常规抓好松材线虫病除治的同时,计划通过对未发生疫情马尾松林分小班进行改造、更换树种造林或套种混交,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生态安全,降低马尾松纯林染病风险。”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松林改造提升将遵循“可操作、能治本、见实效”原则,突出重点,按照轻重缓急,分区分级分年度实施,并在政策资金、苗木供应、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同时确保森林覆盖率不下降、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记者张辉通讯员刘建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