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泽雅编辑
卢思达出品
星庐家长圈16年求学生涯原来只上了12天体育课威灵顿公爵把自己的胜利归功于母校伊顿公学的操场,这是多数中国人所不能理解的。对中国孩子们来说,操场是体测的代名词,是中考/米的战场,对它,躲之唯恐不及;对中国家长们而言,操场是剥夺孩子学习时间的“敌人”,频发的学生猝死、受伤事件,令他们对操场的态度愈加负面,普遍希望自家孩子待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学习,别出去瞎折腾;至于中国的学校,对体育课,持的心态大多是微妙的,毕竟最终能否获得家长和社会认可,从来不是因为体育成绩。最终,中国的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在一种未经商量的情况下,自然地达成了一种共识:让体育课悄悄“滚蛋”。几十年来,体育课在校园中一直无足轻重,它可以是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唯独不会是体育课,体育老师们“卑微”的人生不断重演。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31%的小学、83%的初中从来不组织课外体育锻炼。全国仅有21.95%的中小学、12.47%的高中学校能够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更令人担忧的是,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也不大,换句话说,很“水”。按照新课标要求,学生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每节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以上,运动强度每节课学生的平均心率在-次/分钟。运动技能学习以活动和比赛为主,强调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和真实运动情境中的问题,每节课应保证在20分钟左右。但现实中,这些要求很难落地。一位中学体育老师透露,目前,课程更多还是集中在体能练习上,“活动比赛的话,人多,场地小不够,人太多了。如果要完整地学习一项技术,20个人左右是能学好的,但现在都四、五十人,男生班六、七十个人,根本没法实现。”此前有一个调查,若一节体育课按40%的练习密度计算,从小学到大学16年中,一个人只有12天时间的有效锻炼。那些“消失”的体育课,始终难以重新归位,但它们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了大众视野中,绑定健康。其中青少年肥胖问题愈演愈烈。
-世界男性肥胖程度分布图:InstituteforHealthMetricsandEvaluation
-世界女性肥胖程度分布图:InstituteforHealthMetricsandEvaluation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中国18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达1.2亿。来自国外的研究也指出,中国有12%的儿童超重。另外,中国13-18岁儿童的体质已连续20余年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力量、速度、爆发力与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例如在年时,北京高中生的体检合格率就仅为一成。而据华东师范大学与日本相关机构合作研究发布的《中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比较研究结果公报》显示:年和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在体能指标的比较中不敌日本儿童青少年,日本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等方面均显著高于中国。体育锻炼不足还关乎一个人未来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在年发布的一个报告称,体育活动不足已经成为全球过早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会增加非传染性疾病(NCD)的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目前,中国青少年患糖尿病的比例相当于美国同龄人的四倍。在多数人眼中,体育课被挤压得所剩无几,不是体育课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升学竞争太残酷,难免有取舍,体育课若不能为应试服务,那么舍掉也无妨。但为应试服务的体育课,一点也不“香”。应试体育课学会的技能:跑步!跑步!跑步!西式*装、大檐*帽、皮鞋,在笔挺且带线制服的装扮下,一群学生看起来跟朝廷的新建陆*相似,他们把还留在脑后的辫子塞进帽子里,高高地拱起一座“富士山”。“排队、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老师挎着指挥刀,站在一旁喊口令。洋气一点的还有*乐队鼓号齐鸣,学生上操,扛着木枪,偶尔也会有几支没有子弹的真枪,踩着鼓点行进。这是一堂典型的清朝末年体育课。当时体育课还不叫体育课,叫体操科。体操也不是如今我们理解的体操,而是兵操。清朝开设体操科的目的,和京师同文馆开设英语课类似:保家卫国。体育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工具”。然而,多年过去了,我们的体育课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它依旧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应试。相信许多人都还记得初三的体育课,那一年,除了跑步,还是跑步,那种被体能测试支配的恐惧可谓终生难忘。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的不少学生还出现了“厌体现象”,就是明明喜欢体育活动,但是一提到上体育课就烦、怕。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少年儿童应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之一,例如在体育游戏中,少年儿童最情不自禁、全力投入,但现实是,许多学生在接触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后,就显示出对体育的厌学现象,而且越是高年级,就越明显。产生“厌体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应试。应试体育的特点是,项目少、重复高,追求纪律和效率。几乎每节课都有列队、立正、稍息,离考试远,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考试临近,临阵磨枪,高强度地重复练习。不是体育为人服务,而是人为体育成绩服务。任何与应试直接扯上关系的事情,还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体育也是。最近“跳绳培训班”就火了。真的很难想象,跳绳还需要专门培训,但中国之大,无奇不有。目前市面上提供跳绳培训的机构,主要面向5到9岁的学生。每节课约60分钟、收费在80元到元不等。跳绳之所以引起家长的重视,是因为它在体育总成绩中占比较高,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评奖评优。应试体育让中国的体育课变得进退两难。不把体育与升学挂钩,体育老师就会经常“被生病”,把体育课跟升学挂钩,大家又慌得不行。尤其是近期云南省将中考体育分值提高到分,和语数外等同,多数人都担心这会助长“应试体育”。体育和应试升学似乎始终是冲突的。事实是这样吗?体育教育和应试体制从来不是一场零和博弈上海市闸北八中从底层逆袭成为上海名校,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年,闸北八中还是上海出了名的“差校”,生源主要是许多棚户区的学生及被其他学校筛选掉的学生。时年30岁的刘京海到闸北八中担任副校长,他对学校当时的混乱状况记忆深刻:学生自暴自弃,教学秩序混乱,教师纷纷外流,甚至有毕业生杀死人被判死刑。在后来关于形成“差生”原因的调查中,刘京海发现,闸北八中的学生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都很差,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基础教育中屡次受挫。为了重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建他们的自信心,刘京海发明了一套“成功教育”学生观,即每个学生在学习上达到基本要求后,充分地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其中就包括体育,让他们在不同的项目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而重塑他们的自信心。这种尝试的效果很快就体现在了成绩上。闸北八中刚成立时,新生成绩排在上海全市65%以后,但是两年后,本科录取率就达到了80%左右,并连续保持了七届。这意味着,经过在闸北八中的学习,那些入学时,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孩子,集体跃升至中上游。其中,该校中考体育测试曾拿过全区第一名。在闸北八中这个例子中,课外活动非但没有影响孩子们的成绩,反而成就了他们。背后的原因值得探讨,或许可以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年,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不但震惊了当时的心理学界,也引发了教育界的变革,颠覆了其以往以智力测试和标准化考试为核心的“一元化教育”。在霍华德·加德纳看来,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来不是由一两种核心智能决定的,而是由八种智能协作共同成就的,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比如一个律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语言智能,但除此外,这个人还应该具备决定逻辑能力的数理智能、空间智能等。而与运动智能相对应的表现是,用身体去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演员、运动员、外科医生、舞蹈家、服装设计师、手工艺术师、机械师等都属于身体——运动智能较强的人。但这些人在中国以“升学至上”的传统评价方式中并不一定是佼佼者。甚至有不少人会将体育特长生跟学习差生划上等号,尤其是中国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进一步割裂了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实则,体育就像一个能量球,和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闸北八中的学生印证了这一点。而年7月,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在《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其表明加强体育锻炼与好的学习成绩可能呈正相关。研究认为,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中等或高强度体育锻炼(MVPA)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在学校的表现比不运动的同龄人更好。至于这种“好”如何具体体现在一个人身上,那将是全方位的。操场或许真的能决定滑铁卢战役的成败《他乡的童年》英国篇中,周轶君采访了一位定居英国伦敦的华人、英国教育研究者李爽。在片头,二人漫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绿色的操场上,虚化的背景里,是学生们来去穿梭的身影。周轶君抛出一个问题:英国的精英教育跟我们一般认为的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最大的不同就是小朋友正在play的,我们通常说的体育,对于英国的大多数私立学校而言,体育是他们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课。”李爽指着镜头后方,正在运动的孩子们说。周轶君有些意外,在她看来,英国精英教育应该更注重穿着打扮、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才是,“没想到居然是体育。”李爽解释,所有的礼仪教育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外在,而体育带来的精神面貌才是内在的礼仪。体育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关乎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产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李爽曾和上10年级的小女儿有过一个小争论。10年级是英国中学毕业考试GCSE的前一年,也是毕业考选课正式开始的一年。一般而言,最放养的学校和家长也会在这个时候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