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大英博物馆9文明与历史的遗物
TUhjnbcbe - 2021/2/2 17:30:00

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年西班牙进入墨西哥,中美洲地区持续三千多年的独立文明史,包括奥尔梅克、玛雅、阿兹特克、和米斯特克、文明的物质遗存。16世纪初,西班牙进入墨西哥之前,阿兹特克帝国正值巅峰,当时帝国的首领是蒙提祖马二世,也是墨西哥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有很多关于他的文物和传说留下来。可是年,正值帝国最强大之时,西班牙大*进入,以当时远高于阿兹特克文明的技术形态和*事手段,暴力地将这个强大的帝国在一夕之间灭掉。

关于阿兹特克文明只能从其遗物中略知一二,比如大英博物馆藏的“绿松石镶嵌双头蛇”。整条蛇双头一身,以侧面示人,身体呈W形蜷曲起伏,两端各有一个凶狠咆哮的蛇头。整个蛇身由绿松石打造,在鼻子和齿龈处则用鲜红色贝壳装饰,牙齿用白色贝壳镶嵌,前端是硕大而可怕的*牙。这件“绿松石镶嵌双头蛇”整体为木框架,外面以“马赛克”工艺镶嵌细小的绿松石碎片,总共两千余片,宽约40,高约20厘米,具体的功用不是特别清楚,一些学者认为,有可能是在人的腰间或者胸前作为装饰使用的,当然也是在仪式的场景中使用的一种非常贵重的仪式性器具。

在很多文明里,蛇的形态都被视为重生和繁殖的象征。因为蛇这种动物比较有趣,天然就会蜕皮,所以在很多早期文明中,都被视为重生和繁殖的象征。在阿兹特克文明中,有崇拜羽蛇神奎兹特克的传统。研究者认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只绿松石双头蛇,有可能就是奎兹特克羽蛇神的某种象征或者化身。因为绿松石的颜色十分接近绿咬鹃尾羽的蓝绿色,特别是经过细心切割、镶嵌之后,在阳光下或者在展厅中的灯光下,都能闪耀出一种非常接近鸟类羽毛的光芒。特别是它“双头一身”的形态,有可能象征了一种持久的不死的往复,一种雌雄同体的状态。所以,作为重生和繁殖的象征也就说得通了。

上面从崇拜角度说,再从工艺角度看,据说阿兹特克地区并不产绿松石,这些绿松石都是从及其遥远的地方,通过贸易或者是掠夺的手段获得的。这种远程贸易以及对绿松石具有象征意义的材质的索取和获得,也彰显了当时阿兹特克文明的强大实力。除了绿松石,这件双头蛇镶嵌的器具,上面还包含一些其他的有趣材质。比如用于双头蛇嘴部和鼻子附近的鲜红的材料,是一种来自深海的叫做“海菊蛤”的材料。这种只有在非常深的深海处才能获得,及其珍贵难得。古墨西哥人欣赏这种海菊蛤所具有的鲜血般猩红的颜色,但要得到它,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不仅仅是金钱,可能还包括生命的代价。这就给我们发挥想象的余地了,究竟这些材料是怎么获得的,究竟有什么文明被淹没了~~~~

这篇文章是大英博物管系列最后一篇了。

以什么作为结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我再次看了看手边关于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册,发现了一只很有意思的犀牛,就以这只犀牛的故事作为结束吧。

这只犀牛,其实很孤独,很无奈。

15世纪晚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东地中海,切断了欧洲与印度洋地区持续了几个世纪的“香料之路”。为了继续与东方的贸易,西欧人放弃地中海,转投大西洋,开启了所谓的“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最早的海上帝国,以传说中的“印度”为目标,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探索新航线。西班牙人搞错了方向向西进发,不过最终发现美洲新大陆;葡萄牙人向南,转过好望角,最终真正抵达了印度。

此时的葡萄牙人已不满足于远程贸易本身,他们想要在所到之处建立永久基地,也就是所谓的“殖民”。阿尔布克尔克是葡萄牙在印度殖民地的有力开拓者,年,他去与古吉拉特苏丹商谈一座岛屿的使用问题,随行使节带去了奢华的礼物。作为回礼,苏丹送给葡萄牙国王一头当地的犀牛。

这样的庞然大物怎样活着送回欧洲成了一个问题。但是一旦成功,必然引起轰动,足以扬葡萄牙之国威。于是阿尔布克尔克费尽心思,借葡萄牙一个小型舰队路过之机将犀牛送上船,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而他真的成功了!

尽管旅途多舛,航行足足持续了近五个月之久,中间这只犀牛据说还在三百年后拿破仑大帝的囚禁之所,南大西洋中部圣赫勒拿岛做过短暂停留,但是终于在年5月20日成功抵达里斯本。

遗憾的是,这只犀牛的欧洲之旅并未就此得善而终。葡萄牙国王为了讨好教皇以获得后者的支持,决定把这只来自东方的稀罕物转送给教皇做礼物。于是这只犀牛再次踏上了未知的航程,并因海难与全船人一同走向生命的终点。

那么这只犀牛画怎么来的?

犀牛抵达里斯本时,丢勒(丢勒全名阿尔布雷特·丢勒,他是德国人,在油画、版画、雕塑、艺术理论等多个领域都极有造诣,是欧洲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身在纽伦堡,他显然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犀牛,但他仅仅依靠他人对犀牛的描述和素描画了这一副犀牛。

这张画,就像是现在有时候满天飞的广告单一样,虽然广告内容有夸大,但是传播效果很好。

丢勒的这副犀牛画,有明显的错误,比如犀牛足部的形状和鳞甲状的皮肤,都很不准确,但总体上还是较为传神地传达了印度犀牛的基本形态。

丢勒在这幅《犀牛》画作的边框之上,用德语写道:“(一五一五年五月)得自印度的活动物——犀牛——运抵里斯本,献给英明神武的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它的模样如下所示。其颜色类似斑点乌龟,遍体覆盖着厚鳞片,个头类似大象,但腿更短,刀枪不入。……有人说它行动迅捷,活泼而狡猾。”

这里我们也能看到,新的发现,无论对于艺术还是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时处于文艺复兴盛期的欧洲,仿佛被打开了文化认知的“任督二脉”,人们的世界观在时、空两个维度空前扩宽,对历史和世界充满好奇。围绕这幅画的所有故事都体现了欧洲人在文化和地理扩张中的强烈好奇心。

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欧洲开始了持续几个世界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最后的最后,贴上大英博物馆英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英博物馆9文明与历史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