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央视新闻频道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直播特别节目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贵州篇
贵州
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却在崇山峻岭间建起高速平原
贵州
这里是地球上看得最远的地方
有国之重器FAST
贵州
这里是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
创世界减贫奇迹
贵州
大山里的中国数谷
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
齐心护寨共建美好
今天(7月30日)上午10:00,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新中国成立特别节目《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贵州篇》全片首播。节目用了1小时直播时间,带我们细数了贵州70年来的建设成就。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东北部的西江千户苗寨,凭借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生态哲学,亮相在全国观众面前!白水河穿寨过,沿岸绿树成荫。由上千栋吊脚楼组成的西江苗寨,被植被茂密的青山环绕。优良的自然生态和壮美的人文景观浑然一体。数百年来,西江的苗族同胞们一直对自然界怀有敬畏,也总结了一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
苗族古歌,赞美青山绿水。西江苗寨的苗家姑娘、小伙们唱起了一首传统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生态哲学。大致意思是“我们西江好地方,绿水青山好风光,多亏有了保寨树,保佑我们平平安安。“
枫香树保寨,苗寨的重要文化符号。苗族是崇拜万物的,只要是有灵性的都会去崇拜,其中枫香树就是苗族崇拜的万物之一,枫香树在西江被视为保寨树。树老,任其死亡,枯烂倒地,谁都不能砍伐或伤害。枫香树是祖先树,祖先的灵*寄于它的身上,有它保村护寨,寨上人人都能健康长寿,六畜兴旺,五谷丰收。
4个“一百二”,保护枫香树。西江千户苗寨结合苗族文化特色,制定了“四个一百二”村规民约,四个一百二即一百二十斤白菜、一百二十斤糯米、一百二十斤米酒、一百二十斤猪肉。凡是盗伐林木的,必须提供上述物品,请全村吃饭并道歉。
回首过去不忘初心
其实,在最初,西江苗寨由于地处雷公山深处,人多地少、生产生活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七十年前,村民吃饭靠种地、挣钱靠打工,是一个偏远而贫穷的苗寨。七十年来,特别是自年旅游开发以来,历经十年,西江苗寨已从一个经济落后、贫困面广、文化保护乏力的传统村落,一跃成为产业兴、百姓富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动力强劲的美丽村寨。这是一个奇迹,是民族文化旅游脱贫致富的典范。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当地在做好旅游的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同时,创立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年旅游开发不久,西江苗寨就开始探索以民族文化资源为根据的利益共享机制。自年起,这一利益共享机制就开始走向制度化,并且实现了西江苗寨景区所有农户家庭的全覆盖。西江苗寨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18%的份额作为民族文化保护奖励经费。以“景区带村带县”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国家80个“景区带村”的示范之一,西江苗寨的景区带动主要体现在产业带动、发展带动和就业带动三个方面。就产业带动和发展带动来说,十年来,西江苗寨景区带动了周边脚尧、*里等村的茶产业发展,带动了附近控拜、麻料等村寨银饰产业的发展。在就业带动方面,西江苗寨附近各村寨每年有数以千计的村民常年不间断在景区内打工。在“景区带县”方面,西江旅游井喷式发展不仅带动周边村镇脱贫致富,还带动雷山县旅游业的发展和县域脱贫致富。西江的旅游带动,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成功的“西江样本”。西江苗寨七十年来之所以能够产业发达兴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发展资源的正确选择,选择了丰富的苗族文化优质资源作为发展路径起点,另一个是在发展资源正确选择的基础上,优化景观景点及村寨人文生态,作出了走旅游产业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从而带动了西江苗寨旅游产业的腾飞与做大做强。部分文字源于:央视新闻、掌上黔东南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