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01
-
“图书+壁纸”第十六帧
壁纸编号:[]
原型图书信息:
题名:《红与黑》
作者:[法]司汤达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7-02--1
摘句:
“不消几天,德·雷纳先生担心别人会把他抢走,向他提出签订两年的合同。
‘不,先生’,于连冷冷地回答道:‘如果您想辞退我,我就不得不走。一张捆住我的手脚而对您毫无约束力的合同是不公平的,我不签。’”
“于连发现似乎存在着第二个上帝,比第一个更可怕,也更强大。这第二个上帝就是教皇。”
“只要他一停止工作,就感到百无聊赖。上流社会,彬彬有礼,随着地位不同而进退有节、深浅有度,当时令人钦羡,过后便怅然若失。如非麻木不仁,定能看到其中的造作。
无疑,我们可以责怪外省人谈吐平庸,或者不够礼貌。但和你应对,多少还动点真情。在德·拉摩尔府中,于连的自尊心从未受到伤害,可是,一天过后,他往往想大哭一场。在外省,如果你走进咖啡馆时出了点意外,侍者会关心你,但如果这一意外有损你的面子,他会同情你,一句话反复说上十次,使你不胜其烦,而在巴黎,大家会注意偷偷地笑,但你始终是个外人。”
如需壁纸,请自取大傻说:大傻这学期选了一门经典赏读的选修课,这本《红与黑》是我选择的阅读书目。已经许久不读经典了,这次借机再读经典,对经典何以为经典似乎多了一些理解,我认为经典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其历史价值,被称之为经典的作品不少都具有历史参考价值,或是反映时代特征,或是反映世风民俗,但这一价值对普通读者的意义并不大;第二个是学术价值,这是对文学领域而言,就如画作,某一风格或技法的代表作往往会是经典作品,《红与黑》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其也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还有其精湛的心理描写,这都是其在学术领域的价值的体现,同样,我认为这一价值的体现与普通读者是有一定距离的;第三个是文学价值,我对这一价值的理解是,它体现于每一个不同读者读完作品之后的不同的主观的情感感受,每一个人的经历和个性是不可复制的,每一个人从同一作品中所感受到的东西也会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作品能让你的内心产生波动,甚至在其中找到共鸣,那我认为这一作品于你便是有价值的,这是一种单纯的情感的链接,不会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因而对每一个读者而言,其价值都是有可能得以体现的,就如,我在于连身上找到了共鸣,所以这本《红与黑》于我而言就不会是飞鸟掠过,不留痕迹。我认为这第三个价值便是大多数普通读者读经典作品的意义所在,寻找共鸣和启迪。以下是截取自我的《红与黑》读书报告,因为全文有些长,所以只选取了其中一点:三、知识将我们引向的是伊甸园还是奈落于连从退休的外科*医那里接受了知识教育,拿破仑的事迹激发了他改变命运的热情,他的眼界不再拘于小城维里业,他想站上成功的顶峰,受万人敬仰。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他一直在筹谋运算,试问他真的有感到幸福吗,最后,于连在断头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经令人唏嘘。试想,如果于连没有得到外科*医的教导,他的一生可能就是与好友富凯一起经营木材生意,虽平淡却也安逸。知识赋予人能力和自信,它给了如于连一样的底层人物改变命运的可能,但知识也催生了人的欲望和野心,精神贫瘠的人往往庸庸碌碌,但也乐得安然,才华满志的人,不满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时常满腔郁闷,所以,不仅发问:知识将我们引向的究竟是美好的伊甸园,还是饱受灵*折磨的奈落?这个问题其实很明确,知识,本应只是一个作用于人内心的东西,它充盈我们的精神世界,带给我们的仅仅只是身处伊甸园般的乐趣,但社会却给予了其“利益”属性,它被与世俗的成功相关联,被拉入了社会现实,这才是知识引向人们走向“地狱”的原因,错不在于它本身,而是社会附加给它的社会期望。卢梭的《忏悔录》、拿破仑的战报集,以及《圣赫勒拿岛会议录》一起构成了于连的“《古兰经》”,“为了这三本书,他可以去死,别的书他一概不信”,他也可以“把一部拉丁文的新约圣经背的滚瓜烂熟”,将《教皇论》倒背如流,其实,当于连将自己的真实喜爱隐藏,附和着别人对拿破仑的谩骂,在大众前有条不紊地阐述自己对宗教虔诚的理解时,他就已经做出了选择,他放弃了在伊甸园住居,这也注定了他此后在奈落中的挣扎。对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社会向他们传递的是“知识改变命运”,这里的命运通常意指成为一个有钱或有地位的“成功人士”。这促使他们把知识仅仅当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工具,在获取知识时,考虑最多的是其所能带来的物质利益,而对于知识本身所能带来的精神享受则充耳不闻,而其所建立的知识储备,往往会让其产生较高的社会成就期许,一旦现实处境和其预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时,就会愤怒、郁闷、迷茫,甚至走向歧路。并且,所谓时势造英雄,“知识改变命运”,并不是一个毫无条件制约的真命题,它的成立需要时代背景的支持。中国先秦时期,实行世袭制的选官制度,任你如何饱读诗书,满腔抱负,都难以打破阶级的禁锢,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意图靠知识实现上升只是一种奢求。波旁复辟时期贵族阶级势力强大,阶级固化严重,底层青年深知仅靠自身学识去改变命运是希望渺茫的。如何摆脱社会传递的将知识与成就相绑定的认知,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的,伊甸园,还是奈落,需要我们自己去认清知识对我们个体而言价值在哪。文字大傻制图
大傻排版
大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