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11/4 3:55:00
稻瘟菌在侵染寄主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称为附着胞的特殊结构,以穿透寄主细胞进行侵染。稻瘟菌附着胞的形成和成熟受cAMP-PKA信号通路的调控,在此过程中,包括脂滴(LDs)在内的分生孢子储存器被迅速利用,产生足够的膨压。然而,cAMP-PKA信号通路在附着胞成熟过程中如何调控脂滴的利用尚不清楚。4月15日,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陈小林课题组题为“PerilipinLDP1coordinateslipiddropletsformationandutilizationforappressorium-mediatedinfectioninMagnaportheoryza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阐述了脂滴包被蛋白LDP1在稻瘟菌侵染过程中协调脂滴的形成和利用的重要作用。在这项研究中,作者鉴定了一个编码脂滴包被蛋白的基因——LDP1。该基因在稻瘟菌分生孢子和未成熟的附着胞中高度表达。LDP1敲除后,突变体的致病力显著降低,这是由于附着胞膨压的降低和侵入困难导致的。突变体的LDs含量显著降低,表明LDP1是LDs形成所必需的。荧光显微观察发现,LDP1在分生孢子和未成熟附着胞中与LDs共定位,但在附着胞成熟过程中与LDs逐渐分离。一种典型的细胞内三酰甘油脂肪酶TGL1-2在分生孢子和未成熟附着胞中与LDs明显分离,但在附着胞成熟过程中与LDs有很好的共定位。LDP1影响TGL1-2的亚细胞定位,在野生型的分生孢子中TGL1-2与LDs明显分离,但在LDP1敲除体中TGL1-2与LDs出现共定位现象。以上数据表明,LDP1与LDs结合是为了保护LDs在分生孢子和附着胞早期不被利用,而与LDs分离是为了脂肪酶的进入和对LDs的降解。LDP1在Thr96处被CPKA磷酸化,这对LDP1的定位和功能至关重要。该研究结果表明,脂滴包被蛋白LDP1在附着胞介导的稻瘟菌侵染中可以协调脂滴的形成和利用。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级硕士研究生蔡旋和颜晶晶,通讯作者为陈小林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郑露副教授和*俊斌教授也参与了该研究。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开放研究基金资助。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