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古钱币鉴定举要先秦篇
TUhjnbcbe - 2022/5/6 17:46:00

(1)贝币

商、周贝币大多为非金属材料所制。贝壳之珐琅质大多已氧化呈现暗*或灰白色,并有局部的珐琅质崩脱,露出灰白色钙质。有的有腐蚀痕迹,有的腐蚀较重。赝品贝币从珐琅质上看,洁白光亮,珐琅质也无自然崩片,坚硬度无碎感。骨仿贝色泽为均匀的褐*或褐红,显得乌暗,骨质疏松。仿品做旧则色泽发黑且不均匀,有刺鼻味。

先秦·骨贝

铜仿贝经腐蚀氧化,轻薄有易碎感,遍体包裹五花锈或翠绿锈。有些铜贝因含锡比较高而局部或全部不生锈,无锈处乌亮或泛水银光。伪品铜贝之壳体显厚,铜质坚实,无易碎感。有伪锈则更厚重,铜质也显新。赝品包金贝其所包假金箔不光滑,包贴不实,金色不正。新铸金贝形体厚重,有烟炙气,表面青里透红,无氧化层;如经抛光打磨,有打磨痕迹。

陶仿贝陶碱有表层灰白色的矿物质黏结物。无氧化层的仿品色泽鲜亮,有氧化层者的伪品色泽乌暗。与贝齿相对的贝壳背面磨有大穿孔,如果与贝齿相对的一面呈现小钻孔式,应是装饰品而非货币。

(2)布币

布币其字如细线,币身薄,币面常不平整,带有硬锈和传世古等。用翻砂法伪造的布币一般较厚重,币面假锈系用醋酸掺硫酸铜溶液浸泡而成,铜锈呈松散的粉状。文字和装饰线条也十分呆滞。

布币除极少数有铅质、银质外,其他全部是青铜质。因年久氧化腐蚀,其铜质水红、乌暗。铅质布除在赵国的中型耸肩尖足空首布、燕国的小方足布中偶见外,其他布币尚未见到铅质者。假布币表层的传世古色表面会呈褐色。作假后,再涂上油脂,用布搓擦,使之光滑、发亮。

战国·涅金大型锐角方足布

真布币币身完全为翠绿锈覆盖,锈层异常坚硬,不易刷洗掉;伪品布币上的泥锈则不坚实,容易崩片脱落。

真布币文字、纹饰清晰。空首布出土不多,价格昂贵,伪品多。

(3)刀币

刀币的材质有青铜和*铜、铅、锡等金属。铜质氧化后成为氧化铜,分量较轻。刀币币面上带有硬绿色的锈或黑色的传世古,币刀币的材质有青铜和*铜、铅、锡等金属。铜质氧化后成为氧化铜,分量较轻。刀币币面上带有硬绿色的锈或黑色的传世古,币面一般也不会十分平整。用铅、锡之类仿铸的刀币,多以粉末金属混合其他黏性物质压制仿铸,质软、易折、易碎。如是青铜所铸,是用旧钱、旧青铜器残片熔化后所得铜材仿铸,其色泽铮亮,而真钱铜质乌暗。仿币因其铜质纯,故在同样大小的刀币中比旧刀币要重。

真币锈粒呈小尖堆形,与刀币币面成垂直状,局部有结晶体;而伪品刀币的“锈”是作伪者以胶、漆、树脂、松香等调和颜色涂抹上去的,故其锈平坦,有涂抹感。

战国·燕国二期明刀(背大左)

如是以化学方法催生的锈,币表还留有刺鼻的气味。敲击时声音清脆,而旧钱声音沉闷。

刀币大部分币身极薄,刀币的浇口在首端。刀的浇口及边缘常有浇铸时泄出范外的锋口,因未加琢磨而呈自然状态。凡出现与刀币形制相异,如刀头,刀身宽度比例不协调,过长或过短,必是伪作或者臆造。边缘圆钝而棱线模糊,也没有易折、易碎感。

真币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铸成的,其笔画是一刀面成,绝不改算。文字交笔处常呈微小凸瘤;笔画如细线状,前后相贯、线条流畅、自然生动,为当时工匠在泥模上一笔画成。仿制刀币币文粗糙模糊、纤细无力、笔画呆滞,笔意全失。近年常见翻砂方法铸造的六字刀、安阳之法化,直径比真钱稍小,且文字软弱。

常见伪造的刀币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即墨之法化”“齐造邦长法化”等。

文章节选自朱勇坤《钱币收藏手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钱币鉴定举要先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