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墨条松烟松脂烟柴火烟的区别
TUhjnbcbe - 2022/5/18 1:21:00
行*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913-1.html

启明按:用墨条的朋友都知道墨条有松烟、油烟两大类,这篇文章着重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松烟中,不同原材料所产的烟的区别。

松烟松烟,常听大家报怨松烟不黑。不过古墨里的松烟可是很黑,为啥现在的松烟不黑了呢?(学识浅薄,乱写的东西,不对不妥之处,恳请大家不吝指教。)

现代松烟的扫描电镜图

这是现代松烟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可以看到松烟颗粒非常非常不均匀,有大有小差别很大。

多个文献报道,松烟的粒径分布在两个区间:一部分烟炱直径约30-50nm;另一部分烟炱的直径约-nm。

这个结果很有趣,为啥不是集中在一个峰值附近分布,而是成两个不同峰值分布。这说明松烟中大小两种烟炱可能来源就不一样。都是松树烧出来的,来源为啥不一样呢?

松脂烟的扫描电镜图

而大家都知道,松树和其他树相比的一大特点就是松脂。

古代人烧的那个松树都是古松呃,那积累了几百几千年的松脂含量应该不是盖的。现在哪有古松让你烧,有点松树枝子烧烧就不错了,这松脂含量就难以保证了。

为了进行比较,有人就用松脂专门来烧取烟炱,结果发现松脂烧出来的烟炱极细并且均匀,料径大约在30-50纳米,正是普通松烟中较细烟料的来源。

初步猜测

初步猜测:普通松烟中两区间分布的烟炱颗粒有两种不同的来源

30-50纳米区间的细烟颗粒:来源于松树中的树脂等油料的不完全燃烧。

-纳米区间的粗烟颗粒:来源于松树中的木质纤维的不完全燃烧。

木质纤维烧成的烟?那不就是柴火烟嘛!所以松脂烟是真松烟,木质烟就是柴火烟。

现在普通的松烟,因为松脂含量偏少,导致主体是柴火烟而不是松烟,用来制墨,黑度、亮度、滋润度等各项指标肯定赶不上古代的松烟了。

没有古代实物分析,只能臆测了。

古人选松材,也是建议松脂含量高的松树为优。

大概松根生茯苓穿山石而出者,透脂松,岁所得不过二三株,品惟上上。根干肥大、脂出若珠者曰脂松,品惟上中。可掲而起,视之而明者,曰揭明松,品惟上下。明不足而紫者曰紫松,品惟中上。矿而挺直者曰籖松,品惟中中。明不足而*者,曰*明松,品惟中下。无膏油而漫若糖苴然者,曰糖松,品惟下上。无膏油而类杏者曰杏松,品惟下中。其出沥青之余者曰脂片松,品惟下下。其降此外不足品第。

《墨经》宋晁寄一

下表有各时期制墨用松的变迁,基本上是中国文化随森林变化的变迁趋势。

陈传席有专文论述,《汉文化的分裂、重心转移及与森林的关系》,有兴趣可以读一下,松材的选取也是这样变化的。

汉文化自五代时期分向发展,南方文化不再受治于北方,然后,重心渐渐南移。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渐渐衰退固然同战争有关,但其根本原因不是战争,而是同北方森林遭到破坏有关。北方森林在历史上因屡遭人类破坏,导致了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贫瘠,致使北方既不可能产生先进的文化,也保不住原有的发达文化。相比之下,南方文化因经济发展而渐趋先进,而北人的不断南迁又加速了这一进程。至元代时,汉文化重心逐渐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半壁堂回帖:

四五年前曾和冯良才先生在电话中提过是否可用松香烧烟,回答是不行,至于是为什么没说,但可确定的是,古代肯定不是用松脂烧烟的!另外和万杵堂墨庄一销售人员聊,他说他们高档松烟有用松脂烧的,这所谓的松脂是別地提炼松香残余的渣渣!他们收购来点烟!但这只是销售人员说辞,并非技术人员,所以真假不好说!

南园过客回复半壁堂:

半璧堂兄,我并没有说要非要纯用松香烧烟。只是在思考松脂成份对松烟的影响。古代用松条件要好得多,有的是富含松脂的松材。现在呢?

另外松脂点烟,江湖是有几家说有用。刘涛兄旧帖提到古人有用纯松脂/松香点烟。松脂渣肯定要比纯松香便宜,如果质量好用成本肯定不错。漆渣不是可以做成漆烟嘛。

查了一下资料,松脂制墨古已有之。当然也有争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说要去松脂,但确实有人用松脂制墨。

清代谢崧岱(湖南人,墨汁发明人,一得阁创始人——启明注)在《南学制墨札记》中所记载的松香(即松脂)取烟法。其具体操作方法是把松香堆在一起,把棉条数根用油浸透(不论何油)后放在松香上,然后点火,松香燃烧后自然熔化,烟往上冲,这时在上方用盛水的大瓦缸盖在上方,没有瓦缸的话,铜缸、铁缸也可以代替。缸不能盖的太紧,太紧火就会灭,也不能太松,太松烟就会飘走飞失,大约在火苗上方三四寸,使火不灭为最佳。也不必刻意追求所有的烟都不飘散,如果火灭了还可以再点。等到火点不着时,松香就已经烧完了,这时候将缸取下,等缸冷了,用小刷子把烟扫下来。

天工开物中松烟去除松脂说。

作为中国科技史上最著名的科技著作之一,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在《丹青第十六:墨》篇中,也对松烟墨制作做了较为详细介绍,这里主要看看宋应星关于松烟炼制部分的记载:

其余寻常用墨,则先将松树流去胶香,然后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净尽,其烟造墨,终有滓结不解之病。凡松树流去香,木根凿一小孔,炷灯缓炙,则通身膏液,就暖倾流而出也。宋应星的这段记载很详细,先介绍去松脂的方法:在松树近根部处钻一小孔,放入一盏点燃的油灯缓缓烧烤,整棵松树的树脂就经过被灯烤暖的孔穴,流出树外。还特别强调了这一过程的重要性,认为如果松树中的松脂不去除干净就开始烧烟,则用此烟制成的墨在使用时就会有滞结的毛病。显然,宋应星认为以灯烤树,流去松液是烧烟制墨的重要环节,会直接影响到墨的质量高低。

宋应星的这段记载,未见于别书,但近代的研究者对此却看法各异,有研究者将之作为松烟墨制作的重要工序而加以完全采纳;也有学者指出“松香在窑里不完全燃烧后可以转变成炭黑,不一定要事先除去;还有研究者指出宋应星的这种方法实际上未必可行,指出这种方法不可能除去松脂,而且不含松脂的松木在燃烧是难以产生大量浓黑的烟炱。

对松脂去留问题的思辨。

首先,含有松脂的松树是否适合烧烟制墨?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都表明含有松脂越多,越适于烧烟制墨。古人认为松树应当含有松脂才适于发火取烟,比如成书于宋代的我国第一本制墨专著《墨谱法式》就明确提出“松选肥腻”,《墨经》更是根据松树的含松脂量多少,把松树分为9个品级。笔者在对现代松烟烧制工艺进行实地调查时也发现,现代松烟烧制工艺也认为含有松脂多的松材更利于烧烟制墨。

其次,松脂到底能不能烧烟?关于这个疑问,早在清代就有人进行过实验,清代同治年间的谢崧岱在《南学制墨札记》一书中记载了他以纯松香(即松脂)烧烟制墨之事,并进而总结松香烧烟制成的墨,品质仅次于桐油烟墨,而强于猪油烟、麻油烟等。可见,松脂烧烟不仅可以制墨,制成的墨品质还属上乘。

而通过松脂烟和松烟的SEM照片比较,可以发现松脂粒度更细,分布更均匀。如何会产生“滓结不解”之病?想是宋应星所述,并非真实情况也。

修川居回帖:

刚才翻日本人的墨书上面有不少明代墨的电子显微图其中说明代松烟的颗粒单粒直径在0.05-0.55*10^(-4cm左右似乎就等于0.05-0.5微米)

南园过客回复修川居:

我也见过,我是觉得烟料未必就是这个尺度。从墨还原来烟料这一步很重要,烟料被胶裹胁并团聚在一起。可以试试用超声波把他们分开,让烟料露出本色。我这边做纳米碳材料很多,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等,单纯放到水里,它们都是团聚在一起一簇一簇的。用超声波处理之后,碳纳米材料才能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奕宸回帖:

小时候在老家,松树是主要柴禾,松脂、松膏(本地话指松脂液浸透的松树根、松树主干或折断后残留的短枝杈)和半干松针的燃烧持久产生的烟量最大且黑。但这几样主要做引火之用,否则煮个饭菜往往会被熏得受不了。

另外那会烧瓦和青砖的窑用大量的松针先烧上一两天时,因为窑口内燃烧不充分,出烟口冒出的滚滚浓烟,那叫一个黑啊,烧好后开窑时,窑壁上会有厚厚一层黑烟料,细、黑,沾一点往人脸上一抹就成了大黑脸,洗都难洗掉。

烧饭做菜主要用松脂液浸透度不够或基本无松脂的枝干,因为燃烧较快,火大烟少,基本能烧成灰烬,这个灰烬当然是灰白色的了,久了锅台上和火房的木壁上也会积一层烟料,但不会那么黑。是不是跟掺和这个灰烬有关?我原来以为制墨松烟料的烧取,不会用松脂液浸透度不够或基本无松脂的枝干的,但现代的说法似乎恰恰相反,有些不解。

把油脂放尽了才烧取烟料,那还用松树烧干嘛呢?其它能烧出黑烟的树大把啊。

南园过客回复奕宸:

所以窃以为宋应星松烟应当“去除松脂“一说,应该是他写天工开物时没有调研清楚。

奕宸回复:

存疑,含油脂量少的木材燃烧产生的烟一般是白烟而不是黑烟,这白烟和黑烟最后形成的烟料应该有所不同吧。

厦门刘涛回帖:

不是古代的松烟就一定很黑的,东坡喜黑,总觉得自己手里的松烟不够黑,故宫藏的苏轼的的一夜帖墨色也确实很黑,五代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米芾珊瑚帖原作墨色都不很黑的那种。

米芾珊瑚帖(启明注)

松花砚回帖:

汉代的松烟也不是很黑,但是很细。不知是不是和脱胶有关系或汉代的工艺没有完全成熟。

南园过客回复松花砚:

松花兄,汉墨这个是靠啥固定在纸上的?遇水会掉色吗?另外这个墨是石墨还是烟炱制?

松花砚回复南园过客:

出土状态就是这样了,重量不大,能感受到败胶了,墨色看也是如此。没有用水冲洗,不知在纸上能不能固定住。看淡墨略有偏蓝,还应该是用松木燃烧取的烟制墨。

孙檐冰回帖:

除了粒径之外,烟粒的对称性也会影响光谱特征吧?普通炭黑是层状的二维共轭体系,制墨用的烟料里会不会含有相对较多的纳米管和纳米球?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们的形成会不会跟松脂有关?

好的墨都不是死黑,而是有一定色泽的。墨的色调往往跟胶法有关。碳纳米管在有机溶剂中多呈紫红色,分散在水中则容易发青发蓝,这是否也是一些线索?

制墨过程中,烟料跟胶料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混合,还是相互间发生了化学反应?烟料在杵打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自由基,而胶原蛋白恰好是优良的自由基受体,它们之间会不会因此而形成共价连接?

俺的一些胡思乱想,厚着脸皮进来掺和一把,呵呵。

南园过客回复孙檐冰:

纳米管/线应该是没有的,看过北大年发表的松烟油烟的TEM透射电镜结果,基本是芳香烃累积起来的类富勒烯物质再加无定形碳。松脂中富含大量芳香类物质,松脂的燃烧有利于生成类富勒烯结构。

另外,年中科院科技考古系最新发表的论文上,用质谱法比较了松烟油烟,发现松烟中的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PAH,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含量要明显超过油烟。

南园过客引用:

原帖由连连看于-7-:34发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很多人喜欢过河,摸着石头也敢过。俺对过河没兴趣,不过搭桥是俺的爱好。老邓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摸石头过河不靠谱。

1.松烟颗粒油烟颗粒---》我觉得最关键的在于油脂成分的差异,松树的油脂是多种脂类的混合物,其挥发温度各不相同,有的常温下即可挥发。比如咱们闻到的松香味就是一种易挥发的脂,但更多的是芳香族和其他二键和三键的碳氢化合物。而油烟所用的植物油动物油,都是不易挥发的长链脂肪酸。燃烧热值更低于多键的碳氢化合物。(我们以前用于切割的氧炔焰,用的就是三键的乙炔),同样的燃烧,松烟内的油脂燃烧产生的热量更高,温度高空气上升速度就快,自然浮力就高,收集的烟粒也会较粗。

2.第一个问题随之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为啥松烟发灰。

根据上面的最后一个推导,松烟烟粒应该是由炭黑,松脂中易于挥发的部分,以及细微的未充分燃烧的植物纤维,和裹挟植物中的一些矿物质元素,比如钾盐。这部分是造成松烟发灰的罪魁祸首。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植物燃烧的烟和灰烬基本是白色,而油和煤是黑色。而除去油脂外,松树的植物部分和其他柴火差别不大,因此这部分在制墨过程中理论上是可以剔除的。直接的办法是用松香点烟。我准备的投机方案是配比炭黑+蒸馏松香的冷凝液。

油烟就简单多了,炭黑直接加我家抽油烟机里那个盒子里的油烟冷凝液。效果应该是差不多的。比例这个东西要用色谱仪先分析市场上的成品墨条才能决定。

3.松烟墨迹为啥会越来越黑。这个道理用另外一种自然现象就能解释,烧一堆草,剩下的灰烬就是灰色的。下了一场雨后您回头再看,黑了没?烟灰缸里的烟灰是灰的,加点水,也黑了。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松烟墨条里植物燃烧灰烬中的矿物盐的微晶体比如钾盐,但这些盐在墨迹表面随着胶性的消失,会渐渐从墨以及纸的纤维上剥落。另外他们也都是溶于水的,时间长了也会被空气。中的水带走一部分或者随纸张上的水份渗入其纤维内部。

一阳指回帖:

到杭州看过缶翁的墨迹,那个黑啊(松烟),刻骨铭心!我写字一直很喜欢用松烟,但一直困于不太黑,但是有一天我发现放了一天以上未用完的松烟再用时,明显比新磨出的要黑很多(松烟宿墨?),所以很高兴!!(两个砚轮换使用就可以保证每天都能用上黑鲜鲜的松烟了!两个不够还可以启用更多的砚)

美鼫回帖:

松脂点烟原料还有个选择就是松节油,不知道工业松节油成本如何,但在油画中它是洗笔的消耗材料,如果能在美术学院收集用过的松节油,应该不贵。松节油燃烧时冒浓黑烟,跟松脂应该差不多。

所以制新墨,如果用植物直接烧烟,做出的墨想不灰就得用水洗,然后过滤烘干了再用来制墨,效果一定会更好。

_____

此文根据南园过客-1-:36:30在书法江湖发表的《松烟的电子显微镜比较——松烟,松脂烟,柴火烟。。。》整理而得。

原帖

1
查看完整版本: 墨条松烟松脂烟柴火烟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