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
作者:汪洋
稻盛和夫在他自传性质的《干法》一书中,提到一些工作中的“神秘”经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话题。那些他称为“神的启示”的瞬间,是真实的。
把成功归结于自身的努力、超常的能力往往都是可以理解的,而稻盛和夫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归于“神启”,值得玩味。
“镁橄榄石粉末非常松脆,无法成型。像做面条一样,需要有黏性的材料,过去都是添加黏土,但黏土总含有杂质。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黏性的问题,我每天思考、实验、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那天,我一边想着这个难解的黏性问题,一边走进实验室,突然,我被某个容器绊了一下,差点跌倒,下意识一看脚下,鞋上沾上了实验用的松香树脂。‘谁把松香搁在这个地方!’正当我叫喊道,就在那一瞬间,‘就是它!’一个念头从我脑子里闪过。”
类似山穷水尽疑无路,突然间,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事情,在稻盛身上发生过多次,只是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的场景下呈现。
稻盛说:“看到我那样拼命地工作,那样苦苦思索,神都看不过去了,神可怜我,赋予了我智慧。我想事情只能这样来解释。”
极度专注之后几乎已写入全球所有教科书的《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源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著作。年夏天,24岁的牛顿在苹果树下乘凉并且冥思苦想着某个问题。一个苹果“啪”的落在他脑门上,于是牛顿就发现了万有引力。伏尔泰说,这是从牛顿的侄女凯瑟琳·巴顿·康顿伊特那里听来的。
德国数学家高斯认为:“苹果的故事简直太荒唐了。不管苹果是否落下来,人们怎么能够相信,会在加速或者减速的方式下发现万有引力呢?毫无疑问,这只是一个传言。
比如说:有一个愚蠢或令人讨厌的人来找牛顿,问他是如何产生这伟大的发现的,牛顿想尽快赶走他,于是就说,苹果掉在我鼻子上。于是这愚蠢的家伙满足地离开了。”
在北京龙泉寺监寺贤健法师看来,牛顿在苹果落下前处于一种类似“定”的状态,一种理性思维的极度专注状态,当这种状态突然被无干的事件打断,理性思维构建的障碍瓦解后,关于这件事的智慧就产生了,“有一点点像开悟,但只是就他思索的这件事而言。”
数学家高斯认为苹果砸中牛顿的故事太荒唐,则是出于理性的思维。他反对人们将伟大的发现归结为一种运气,贬低了同样作为科学家的自己。
其实,高斯本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曾经为了证明一个定理花了四年时间,毫无结果,有一天,答案却如闪电般从天而降。他对四年辛苦和唾手可得之间的联系,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
基于专注力的神游爱因斯坦曾说过:“直觉式思维是神圣的天赋,理性思维是忠实的仆人。但我们的社会却尊重仆人而轻视天赋。”问题是,灵感的迸发往往都紧接着极艰苦、枯燥到几乎要将大脑烧毁的专注之后。
还有类似的事情。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花费了十年的时间也没有在杂乱无章的元素之间找到规律,无计可施的他迷上独自把玩标着各类元素的纸牌游戏,摆开,收起,再摆开……年的一天,这些纸牌突然呈现出一种有规律的序列。他如遭电击,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列出了元素周期表。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神游也许会妨碍我们对当前任务的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