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的牟连刚老人一直很期待“欧所”的回访,他想当面好好感谢他。牟连刚口中的“欧所”是遵义市公安局播州分局枫香派出所所长欧阳昌兴。
去年12月,牟连刚的孙子瞒着家里充值1万余元购买网游装备。牟连刚知道后十分着急,1万余元可是家里几个月的收入。怎么办?在焦急当中,他想到了欧阳昌兴。
欧阳昌兴接到电话后,便和同事迅速行动,最终帮老人全额追回了这笔血汗钱。
“孩子现在怎么样?”在近日回访中,欧阳昌兴还没进家门就向牟连刚老人打起了招呼。听说孩子已不再沉迷游戏,并且专心学习后,欧阳昌兴悬着的心放下了。
“我们的责任就是守护好这份美丽的乡愁,为它增添平安的底色。”欧阳昌兴说,今年以来,枫香派出所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进辖区送温暖、送平安、送法律、送服务,面对面与群众沟通交流,实打实解决群众困难。
花茂村合作社负责人何万明向当地农户传授种植心得和技术(唐正摄)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服务群众的件件小事做好,将为民服务的初心落到实处。对于花茂村来说,群众在哪,服务就跟进到哪。
今年初,忙于为家庭生计奔波的村民彭龙容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与花茂村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正式成为了一名农业产业工人,过上了“上班族”的生活,每月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还有技术指导,这让她高兴了好久。
在合作社,像彭龙容一样既有固定收入又能照顾家庭的妇女工人有19人,这源于花茂村举办的人才培训活动。
为着力把当地农民变成新型农民、产业工人,花茂村*总支主动牵线搭桥,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方式,邀请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教学,培养专业技术人才30余人、农村实用人才余人。
“种菜不能固守老方法,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季节,水怎么浇,肥如何施,这些都有讲究。”培训班上,合作社负责人何万明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种植心得和技术窍门,向当地农户倾囊相授。不仅如此,他还到田间地头,为农户现场传授种植技术,帮助他们解决田间管理难题。
花茂村田园风光(唐正摄)
为更好地为村民服务,营造便民环境,拓宽服务功能,花茂村*总支积极整合资源,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
完善村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花茂村新(改)建黔北民居余栋,硬化通组路、串寨路21.6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余盏,核心区免费WiFi和“天网工程”实现全覆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变“坐等群众上门”为“群众动嘴、干部跑腿”。花茂村大力实施民思我想、民呼我应、民需我办、民困我帮、民气我顺“五民工作法”,建立干群月月见面会和代办事项公开制度,在全村遴选12名便民代办员,通过发放代办明白卡,设置代办事项登记室、金融服务点、便民超市等,将交水电费、小额存取款、购置日常用品等,将便捷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让优质医疗下沉到基层社区,花茂医院在花茂村开展义诊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方便、快捷的专业医疗服务。
为不断提升基层服务效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花茂村“两委”组织*员干部和*员志愿者在辖区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花茂村已累计解决基层环境整治、交通秩序等问题18个,开展志愿行动40场次,服务群众余人次。
“为民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瞄准人民群众所急所忧所盼,用情用心用力多办一些造福群众的实事,把工作做得再细一点、再深一点、再实一点、再透一点,让群众的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花茂村*总支书记彭龙芬说。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针对旅游项目单一问题,花茂村融入苟坝创新区打造为AAAA景区,如今围绕苟坝会议会址,创新区已升级打造匠心园一条街、陶艺非物质文化一条街,开发陶艺制作等10余个体验项目,推动村居变产业“孵化器”、农民变商人,群众吃上“旅游饭”。
拓宽农特产品销路,当地成立“互联网+”服务中心和“青年创客中心”,让土陶、土鸡蛋、土蜂蜜等农特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内蒙古等地,鼓了群众的腰包。
俯下身、办实事。在田间地头,在街头小巷,当地*员干部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让桩桩件件“关键小事”,释放出浓浓的民生暖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骏娇
编辑孙蕙
编审付松